搜尋此網誌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影片分享』耳石脫落的各種眼振

內耳生理解剖

在分享耳石脫落病患的眼振影片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相關的解剖生理知識。

在人體的耳朵最裡面,我們稱做內耳的解剖位置,有掌管聽覺耳蝸cochlea,以及掌管平衡覺前庭vestibule以及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s

首先我們要知道內耳(耳蝸,前庭以及半規管)外層硬的部分是骨性迷路,有外淋巴液流動;骨性迷路裡面包覆著膜性迷路,裡面有內淋巴液流通。

在內耳裡面到處流通的淋巴液有什麼作用呢?

  1. 這些淋巴液有鈉/鉀/鈣等離子,藉由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道打開或關閉,可以改變細胞的電位(去極化或是過極化)而讓神經上皮細胞產生電動勢,能夠將電訊號藉由神經傳播出去。
  2. 聲波震動耳膜和聽小骨,可以把能量傳入耳蝸的膜性迷路;以及因為液體的慣性,我們的頭部在直線或是旋轉加速的時後,會讓這些內淋巴液流動,從而去興奮膜性迷路裡面的感覺接受器。(耳蝸裡面是聽覺接受器,前庭和半規管裡面是平衡覺接受器)

DOI:10.15347/wjm/2014.010

前庭的膜性迷路包括橢圓囊utricle球囊saccule,裡面有平衡感覺接受器,這個構造稱為耳石斑macula,它的神經上皮細胞(毛細胞)上面有耳石(otoconia或稱otoliths,成份為碳酸鈣)黏著,耳石和它下方的膠質成分形成耳石膜,可以啟動神經上皮去極化興奮放電,這裡就是把物理量轉換為電能的介面。


半規管的膜性迷路裡面,感覺接受器位在壺腹嵴crista ampularis裡面,裡面有頂帽cupula,它的成分是膠質,跟耳石膜的功能一樣,可以造成毛細胞的纖毛偏折造成神經細胞去極化放電。


前庭及半規管的平衡感覺接受器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橢圓囊和球囊』的平衡接受器裡面的毛細胞排列分別在水平面和垂直面,可以負責感受直線加速度(例如緊急煞車或是踩油門貼背,頭左右傾斜,以及電梯快速直線向上或向下加速等)。因為這裡的平衡感覺接受器裡面有耳石,所以橢圓囊和球囊又被稱為耳石器官。


『三對半規管』,構造就像一個弧線的管狀構造,同側的三半規管彼此互相垂直,並且和對側的三半規管平行,這樣的設計,讓我們頭部在三度空間裡面的各種不同轉動(沿著X,Y,Z),都可以去興奮特定半規管裡面的平衡感覺接受器。簡單的說,三半規管負責和角加速度運動有關的平衡覺。(旋轉運動會產生角加速度)


doi: 10.21437/SpeechProsody.2016-174

透過前庭眼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 VOR以及前庭脊髓反射vestibulospinal reflex VSR,讓我們即使在旋轉或是直線加速的時候,也可以維持視線的穩定和身體的平衡。


耳石脫落(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PPV)

前庭裡面的橢圓囊和三半規管是相連通的(而球囊則和耳蝸相連),所以如果橢圓囊裡面的耳石脫落,就可能會滾到半規管裡面。這些人在一些頭位姿勢改變的時候,會讓在半規管裡面的耳石滾動,刺激半規管內的平衡覺接受器,而引起旋轉的感覺。(強度遠大於原本只因內淋巴液慣性而產生的刺激


這個病症我們稱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簡稱BPPV,也就是一般常聽到的耳石脫落。比較常出現的情況是耳石在半規管的弧線裡面滾動,我們稱為管耳石症canalithiasis;如果耳石卡在壺腹的頂帽上,我們稱為頂帽沉石cupulolithiasis,這種狀況會產生不同的眼振。其中canalithiasis比較常見,也比較容易治療成功。


耳石脫落的病生理


耳石脫落是最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原因之一。

要正確診斷耳石脫落,有兩個主要條件:病患發生眩暈的病史(陣發性,短暫因為頭位改變而引發眩暈),以及頭位變化檢查時觀察到的眼振。


其中頭位變化誘發的眼振,可以讓我們判斷耳石位在何處(左右耳,三半規管中的哪一個,在半規管內滾動或是卡在半規管壺腹的頂帽內),從而可以進行耳石復位的治療。


我們在過去一年,收集了一些耳石脫落病患進行治療時錄下的眼振,在這邊和大家分享。看到患者檢查時彈個不停的眼振,大家應該可以想像他們當下眩暈的強度!

謝謝這些朋友同意提供影片作為衛教材料。 



補充:關於內耳的生理,下面這位YouTuber Ninja Nerd的影片,有非常清楚的說明,狂勝醫學院生理解剖課的講解,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連結的內容是介紹半規管的生理解剖,以及BPPV的病生理)





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卡到魚刺如何處理?(影片)

 『魚刺哽喉』,對於四面環海國家的民眾(例如日本和台灣),相信是不少人親身有過的經驗。(或是目睹家人朋友們中獎😱😱)

尤其農曆春節期間,家人團聚圍爐,餐桌上免不了年年有「魚」,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吞到魚刺。


吃飯的時候要細嚼慢嚥,避免一邊說話聊天一邊吃魚,可以減少不小心吞到魚刺的機會:『預防就是是最好的治療。』


我們雖不需要因噎廢食,怕吞到魚刺而放棄鮮魚的美味和營養,不過,「人有失手,馬有亂蹄」;吃了一輩子的魚,從沒卡到魚刺,不代表它未來不會發生在您身上喔!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卡到魚刺後應該如何處理。


一般來說,在剛卡到魚刺的當下,最合適的處理方式,就是類似「哈姆立克法」處理呼吸道異物的原理:利用正壓把異物排出呼吸吞嚥道,或是讓卡住的異物鬆動。

所以,卡到魚刺之後,先不要再做吞嚥動作!可以嘗試蹲下,身體微微前傾,然後用力咳嗽,利用快速氣流的正壓把魚刺咳出來;如果是「細小」的魚刺,讓它從卡住的位置移動,如果沒能咳出來,小刺也可能可以滑順的吞下去。(其實在我們一輩子吃魚的過程,一定有過不經意把細小魚刺吞進去的情況,只是自己完全沒有感覺到而已。)


那假設魚刺沒有跑出來,喉嚨還是不舒服,接下來怎麼辦?


如果可以確定吃進去的是很細小的魚刺,也幾乎沒有明顯疼痛感,只是略有輕微異物感,可以嘗試喝東西或是吞嚥固體食物,有機會可以把小的魚刺給頂下去。如果是這類很細小的魚刺,不管是暫時留在喉嚨或是吞下去下去食道,通常都不會有什麼嚴重問題。以前老一輩的人說「喝醋或是吞白飯」,在這種狀況是可以的。但是,畢竟這樣處理是有點賭運氣的成份,搞不好魚刺會越吞越深陷吞嚥道。


但是⋯⋯⋯⋯就是這個「但是」!!!


如果是又長又大的魚刺,繼續吞嚥食物的話,可能會讓這根刺越插越深,甚至如果大的魚刺卡在食道裡面,是會有生命危險的!

如果刮破食道,造成口水食物漏出到縱膈腔,可能會造成致命的感染,它發生的機率雖不高,但是一旦發生,可是相當危險的⚠️⚠️⚠️  


所以卡到魚刺之後,如果咽喉局部疼痛當下沒有改善,一定要儘早尋求醫療的協助,至少讓醫師幫忙確認是否需要後續處理。


(我在北榮當主治醫師,收治的第一位急診病患就是這個狀況,經過手術清創引流深頸部膿瘍,在加護病房治療和換藥兩週,轉到一般病房又過一個多月才出院 :有糖尿病史的婦人,吃大閘蟹刮傷喉嚨,一週後產生深頸部感染合併下行性縱膈腔炎。這是死亡率相當高的感染症。)

最後,找到魚刺之後,如何順利的移除魚刺呢? 


我自己的看法:70%看醫師的技術經驗 ,另外30%要看病患咽喉的解剖構造以及嘔吐反射的強弱。


一般兒童的魚刺,因為相對表面積大的關係,最容易卡在嘴巴打開就看得到的顎扁桃腺,這種只要相對簡單的方式就可以移除。真是萬幸,兒童如果真的有卡到魚刺,多數不會是困難處理的狀況。


至於成人病患,我都會先確認是否有可能吞到大支的魚刺,以及疼痛的感覺會不會很強烈。「如果都是,就要非常小心」,而且一定要把魚刺拿出來。在這種情況,真的拿不出來的,要考慮轉診到醫院後續處理!


反之,如果是小到肉眼和電子內視鏡的影像放大都看不到,而且病患只是覺得有點怪怪,沒有明顯疼痛,就算是我們沒有立即找到那支小的魚刺,很高的機會病患不會有什麼問題。在這種狀況下,檢查完我會告訴病患,內視鏡檢查沒有看到魚刺,回去如果疼痛的感覺都還好,就沒什麼問題。(可能是魚刺造成小傷口不舒服,或是真的看不見的調皮小魚刺躲起來)如果過了幾天還是覺得怪怪的,就建議再重複做一次內視鏡檢查,因為有時候小的魚刺會卡在縫隙裡面,第一時間看不到,經過反覆吞嚥之後又跑出來。當然如果是很細的魚刺,吞嚥之後掉下去也沒有關係。


重點結論:卡到魚刺後,如果持續吞嚥疼痛(吞口水,喝水,吃飯都會!)絕對不能拖延!如果這種狀況下,強烈懷疑有異物,但是醫師利用軟式纖維內視鏡仍然無法看到異物,要考慮X光攝影檢查,胃鏡食道檢查,甚至全身麻醉的硬式內視鏡做下咽和上食道詳細檢查。


這支影片分享的,就是一支很長的魚刺,卡在下咽後壁,魚刺像插旗子一樣插進去,只露出冰山一角,還沒拿出來之前不知道這麼長!!這種魚刺卡住的情況,如果越吞白飯可能讓它越陷越深,必須要立即拿出來!!


影片連結





最後,希望大家可以盡情享受美食以及和家人團聚的時光,吃魚的時候 千萬要很注意!!!



#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診所

#卡到魚刺還是尋求專業協助

#影片內容可能造成些許不適請自行斟酌是否觀看


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淺談帶狀疱疹

帶狀疱台灣話俗稱『皮蛇』,英文稱『singles』,醫學名詞為源自拉丁語的Herpes Zoster,直譯為帶狀疱疹。它是一種濾過性病毒感染過後,潛伏在脊髓背根神經節或是顱神經感覺神經節一段時間,伺機再活化而產生的疾病。

造成這個疾病的病毒是VZV(Varicella-Zoster Virus) 水痘-帶狀疱疹病毒。顧名思義,這個病毒也是造成我們感染水痘(chicken pox)的元兇。

帶狀疱疹簡述

第一次得長水痘,復發長帶狀疱疹

會罹患帶狀疱疹的人,小時候都得過水痘。

而台灣自從2004年開始,已經把水痘疫苗納入幼兒常規疫苗的清單,所以目前20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是已經打了一劑疫苗的被動免疫者。(註:公費接種水痘疫苗一劑,仍有突破性感染的機會,但是症狀較為輕微。如欲達到最大的保護力,台灣ACIP 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建議,滿五歲可以自費接種第二劑水痘疫苗,讓孩子在進入突破性感染高峰的國小低年級前,能有最大的保護力。)

打水痘疫苗可以預防水痘感染(或感染了避免嚴重併發症),但是對於未來罹患帶狀疱疹的相關性還缺乏大型研究。目前觀察,在注射疫苗過的兒童之後發生帶狀疱疹的比例不會比自然感染者高,而且感染過天然水痘的成人往後罹患帶狀疱疹的比例比孩童高。

先痛三到四天,才出現皮膚水泡

在得過水痘之後,這個病毒會躲在我們脊髓的背根神經節或是顱神經的感覺神經節裡面。(脊髓的背根神經節主管『感覺』,腹根神經節則主管『運動』功能。)在成年以後,如果身體的免疫狀況不佳,它就會跑出來作怪。第一個症狀就是『疼痛』(背根神經節掌管皮膚的感覺輸入),再來就是這個病毒本身的典型皮膚表現:在不同階段有不同型態的『皮疹』以及『水泡』。

其中皮膚病灶通常會在疼痛出現72-96小時才出現(大約3-4日後),造成有些病患會以為自己是肌肉拉傷(一開始皮膚沒看到水泡疹子)。甚至有的人已經去復健科做物理治療一段時間,後來才被診斷是帶狀疱疹。(這種案例我門診遇過好幾位)

臨床的診斷要點

診斷上,帶狀疱疹最具特異性的特徵就是上述的疼痛以及皮膚病灶,會沿著皮膚感覺神經的分佈,就是醫學上說的dermatome皮節分佈

我們先來看一下周邊脊神經的皮節分佈圖。(如果把人類想像跟一般動物一樣,趴著利用四肢行走,會更容易理解。)

脊神經的皮節分佈


脊神經皮節的地標



想像趴著四肢行走的動物

實際案例

一位四十多歲男性,一開始左下背部酸痛,以爲是健身房重量訓練,做深蹲之後的肌肉拉傷。後來在洗澡的時候發現左側下背有起疹子,且疼痛刺痛感沿著下背往外往前到腰部,甚至沿著左側腹股溝到大腿內側。同時也在左側大腿外側最上方發現皮疹,之後左側腹股溝有疼痛的淋巴結腫大。過了兩天之後,左下背的疹子出水泡,然後結痂。該名男性在發現皮疹的當天即開始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症狀於一週出頭緩解,後續無明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左下背局部紅疹

皮膚病灶呈現多發且叢聚現象 scattered and clustered

皮膚病灶分佈沿著左側L1/L2皮節

顏面部的帶狀疱疹

而除了脊神經的皮節分佈位置外,帶狀疱疹也可能侵犯顱神經,尤其是三叉神經,以及顏面神經。其中顏面神經的皮蛇雖然較三叉神經少見,但是因為除了疼痛皮疹水泡外,還會有顏面神經麻痺的表現,能夠及時診斷及時治療,對病患顏面神經麻痺的預後是很重要的。

所以,如果今天一個病患來的主訴是耳部周圍劇痛,你排除掉了外耳道發炎顳顎關節疼痛腮腺發炎或是扁桃腺過來的轉移痛,然後疼痛的範圍又像是神經痛的分佈,要小心檢查耳廓周圍是否有疑似的皮膚病灶,並提醒病患注意皮膚以及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疼痛之後,最慢可能四天才有皮膚病灶出現!!)這種帶狀疱疹影響的是顏面神經(第七對顱神經)的膝狀神經節,醫學名詞稱為Herpes Zoster Oticus 耳帶狀疱疹,這種特殊的帶狀疱疹(合併顏面神經麻痺)也有一個特別的臨床診斷名稱,叫做Ramsay-Hunt Syndrome。

另外,影響三叉神經眼分支(CN. V1)的帶狀疱疹,因可能侵犯眼角膜而造成視力受損,亦須謹慎應對。遇到眼睛周圍痛,又出現疑似的水泡皮疹的病患,要小心診斷。

三叉神經的皮節分佈

耳廓及外耳道神經支配 顏面神經CN VII支配耳道黃色部位

診斷上的陷阱 Diagnostic Pitfalls

如果帶狀疱疹侵犯到一些比較不容易『一眼看到』的位置,診斷上會增加不少難度。
例如耳鼻喉科有時候會遇到的咽喉部帶狀疱疹 Pharyngolaryngeal zoster,就是一個不容易一開始正確診斷的疾病。

它的表現可能是病患有單側嚴重的吞嚥疼痛,合併輕微發燒,可能有音聲沙啞(如果侵犯第十對顱神經而影響聲帶活動),以及最重要但是也最難發現的『咽喉部有多發散佈的黏膜潰瘍』,就像是皮膚的病灶一樣,影響到咽喉部位的帶狀疱疹,也會沿著神經支配的『區塊』分佈。(註:咽喉部位的感覺神經分佈主要是顱神經第九第十對 CN. IX & CN. X

這類病患一開始常被用急性咽喉炎的藥物症狀治療,後面會因為治療無效給予口服抗生素,因為病因不是細菌感染,所以治療效果不佳。輾轉來到門診之後,做了咽喉內視鏡,或是剛好口咽扁桃腺單側有典型病灶,才有辦法正確診斷。治療的方式是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下面有說明。)

因為我留存的臨床照片清晰度不夠好,以下為取自期刊的臨床照片:

侵犯右側迷走神經CN. X的帶狀疱疹
吞嚥疼痛及音聲沙啞

侵犯CN. IX, CN X的咽喉帶狀疱疹
嘴巴打開可見口咽部有病灶


總體好發部位

整體來說,帶狀疱疹發生的比例,依序是胸椎神經節三叉神經節,然後第三名是腰椎薦椎神經節。所以遇到急性的前胸或是後背痛,顏面部位疼痛,甚至是類似坐骨神經痛這種以區塊(皮膚神經皮節)分佈表現,還是要想到帶狀疱疹這個診斷。

治療:抗病毒藥物

最好能在皮膚病灶(水泡)出現的72小時內(三日內)給予抗病毒藥物,可以有效縮短病程,以及降低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機率。其他的輔助性治療主要是疼痛的減緩,皮膚症狀的緩解還有避免繼發性細菌感染和其他併發症。

台灣目前有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有三種

1.  Acyclovir:口服800mg,每4小時1次,15次,治療7~10天。
已過藥物專利期的學名藥目前健保有給付但因生物可利用率低,且服用次數多,藥物服用的順從性較低。

2. Valacyclovir(ValtrexⓇ):口服1000mg13次,治療7天。

這是acyclovir之前驅藥(prodrug),腸胃吸收良好,在體內可快速轉變為acyclovir,生物可利用率為acyclovir3-5倍。健保不給付,需要自費。


3. Famciclovir(FamvirⓇ):口服250mg13次,治療7天。

penciclovir之前驅藥(prodrug),腸胃吸收良好,在小腸壁與肝臟可快速轉變成penciclovir。一樣是自費藥物。


預防:疫苗

幼童:施打水痘疫苗來預防VZV初次感染。若是確定沒有得過水痘的成年人,也應考慮施打水痘疫苗。台灣施打的水痘疫苗是Varivax 伏痘敏VZV的活性減毒疫苗。建議至少間隔四週以上施打第二劑,達到最佳保護力。(幼兒建議滿五歲自費施打第二劑)禁忌:因為是活性減毒的疫苗,嚴重免疫力不全的對象不可接種。

年紀大的長者: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提高T細胞免疫力,避免體內的VZV病毒再活化。目前台灣核可的是2006年上市ZostavaxⓇ 伏帶疹,是相較於Varivax更高效價的活性減毒疫苗(約為水痘疫苗Varivax病毒量的14倍),建議60歲以上的長者施打。美國FDA2011年依據實證研究,將建議施打年齡降低到50歲,但是保護力不像60歲以上那麼好。而且因為一樣是活性減毒疫苗,有嚴重免疫力不全的對象不建議使用。(雖然他們其實是帶狀疱疹產生嚴重合併症的危險族群)。


美國於2017年上市的非活性疫苗Shingrix 欣剋疹,是利用基因重組工程製造出VZV病毒的表面醣蛋白glycoprotein E,加上輔劑AS01來加強細胞及體液免疫反應(主要是增加T細胞免疫),可施打於50歲以上成年人且效果良好,目前(2021年)台灣尚未核可上市。先前接種過Zostavax的民眾,後續也可以施打Shingrix來加強免疫反應。

2022年7月更新:新型帶狀皰疹非活性疫苗ShingrixⓇ 欣剋疹已通過臺灣FDA核可,預計2022年八月中於台灣上市


另外補充,得過帶狀疱疹的病患,仍可施打疫苗,可以增強細胞免疫力避免復發。只是得過帶狀疱疹後,免疫系統的T細胞免疫力也被喚醒了,後續會維持一段時間的保護力,細胞免疫力下降而再次復發的高峰期大約落在3-11年後,一般短時間內不會又復發。所以施打對象可以依照自己身體的狀況來決定施打疫苗時間,最快可以在皮疹消卻之後即可施打。


帶狀疱疹疫苗比較表 藥學雜誌vol.36 no.1 Mar. 31 2020

結語

帶狀疱疹急性發作疼痛惱人,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甚巨,後續如果出現持續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會讓人抓狂。治療的重點在儘早診斷後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對於年長者及免疫力較差的民眾,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是可以有效預防皮蛇發作的。








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林口微笑一週年紀念

 #林口微笑一週年紀念



回想起去年的今天,診所第一天試營運

受到颱風梅莎外圍環流的影響,那天早上下了一場不小的雨,路上行人稀稀疏疏,車輛三三兩兩……

坐在診間裡,好一會兒工夫才等到第一位病患……(李醫師感動到要哭了~~~)


不知不覺間,#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 已經開業滿一年了,謝謝昨天一位患者朋友提醒我們,不然我們差點忘了這個有意義的日子。


回顧這一年,我們努力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給林口社區的民眾,從零開始走到現在,一步一腳印,真的不容易。中間又歷經了百年大疫,不僅讓民眾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也完全顛覆了呼吸道專科診所的生態。我們診所這個初生之犢,在疫情衝擊之下,也只能『一夜長大』,站穩腳步,確認自己的方向後,繼續前進。


我們努力讓大家知道,耳鼻喉科診所不是只會看『感冒』:  藉由提升自己的醫療品質和設備,一步步往更多元更全面的醫療院所這個目標前進。


以下是我們簡單回顧這一年的成績單:

1. 媲美醫學中心的標準聽力檢查室及聽力師: 耳鳴暈眩有聽力障礙以及突發性聽損的病患從此不再只能轉診; 和專業的助聽器選配廠商合作,讓專業的聽覺醫學沒有距離。

2. 配備高解析度的甲狀腺頸部超音波: 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原本就熟悉這裡的解剖構造,親自執行超音波檢查以及介入治療,既省時品質又好!(註:是省病患的時間!!)

3. 門診微創的下鼻甲和軟顎無線電波射頻手術改善長期鼻塞和打呼: 這是我們以前在醫學中心就在做的專業工作。

4. 進行新型的舌下減敏來治療呼吸道過敏: 真正有機會讓過敏『斷根』。

5. 配合簡易型居家睡眠檢查來篩檢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S: 我們轉介重度OSAS的病患接受持續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或是為合適的輕症及單純打鼾的病患進行微創手術。

6. 引進高解析電子內視鏡提高診斷率: 數位時代畫質為王,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有玩相機的朋友就知道,傷眼睛的低解析度已經回不去了~)

7. 利用耳沖洗機來提升局部治療的效果: 多花10分鐘治療,可以讓病患少回診好幾次!! (目前防疫需求,鼻腔沖洗暫時不在診所內進行。)

8. 設置零接觸的戶外篩檢站,提供自費新冠肺炎抗原快篩,為防疫盡一份心力。

9. 即將提供基本的門診手術服務,讓大家可以在社區診所就能有好的頭頸外科手術選擇。 

10. 相信我們還有很多不同的醫療服務,可以繼續提供給民眾的。(握拳💪)


滿一週年了,祝我們生日快樂。

期許自己『莫忘初衷』,繼續努力,當一個稱職的社區健康守護者和有溫度的醫護人員!


Keep walking, keep smiling!!


謝謝大家的支持,未來請繼續指教!

謹誌於『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診所』成立一週年 

2021.08.31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慢性外耳道炎的治療

最近呼吸道感染的病患因為全民防疫所以減少很多,但是因為耳疾來看診的病患卻增加不少。

所以今天我們來分享耳科門診常見的耳朵流膿問題,如何處理。

一些慢性耳漏(流膿耳)的病患,遊走於各家醫院門診,也經過一段時間吃藥或是點耳藥水,但是有時治療效果不佳,耳疾依然故我,不會好就是不會好,搞得病患和醫師都想放棄了。😢😢

其實耳鼻喉科門診的主要診療武器,就是精準的耳鼻喉局部治療和內視鏡檢查。面對外耳道發炎的問題,若是能花時間幫病患做好局部治療,加上完整的理學檢查,配合後續的藥物治療,基本上都能達到穩定進步的成效。

尤其慢性外耳道炎合併耳膜發炎,或是耳黴菌感染,這一類的病患,最讓我們頭疼。處理這些病患,如果能把外耳道的分泌物徹底清除乾淨,治療上可以事半功倍。但是因為外耳道到耳膜的感覺神經分佈密集,病患對於疼痛感受明顯,如何能做到完整的局部治療又不會讓患者感到不適,這才是箇中奧妙,江湖一點訣。

之前曾經分享過耳黴菌的耳道沖洗治療,這次來分享流膿耳的耳道沖洗。

特別提醒:耳道沖洗只是局部治療的一小部分,後續還是要有耐心的照顧,才能把棘手的慢性發炎搞定!然後,萬惡的棉花棒造成的外耳發炎惡化,我想就不用我們說明了,應該很多人有切身之痛的經驗吧!請勿過度使用棉花棒清潔耳道喔!

淺談耳石脫落及耳石復位

大家是否有過眩暈的經驗?

耳鼻喉科門診最常見的眩暈原因之一是 #耳石脫落,

它的全名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顧名思義,這一類的患者會有「因頭位改變引起的陣發性眩暈」,例如常常不小心在床上翻身或是躺下時,突然產生短暫天旋地轉的眩暈,儘管暈一段時間過了就好,但是反覆因為特定姿勢改變造成的眩暈,就好像一顆不定時炸彈,常常讓病患產生心理壓力以及生活不便。

雖然透過醫生處方的藥物可以暫時緩解,但是有些患者一段時間過後又會發作。

其實透過正確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BPPV耳石脫落是可以不靠藥物就治療好的。

這次分享李醫師幫病患檢查及治療的影片,希望有耳石脫落困擾的病患,可以免除反覆眩暈之苦。

影片中的患者是左側後半規管耳石脫落,檢查的方法是執行Dix-Hallpike Maneuver,此一動作會讓原本在後半規管內已經鬆動的耳石滾動,誘發強烈的眩暈感,也連帶的病患會有明顯的迴旋性眼震,請大家看看影片的內容。

#有頸部受傷或手術過的患者要小心

#自己在家裡進行必須注意安全

#建議還是給專業醫師處理比較好

#眩暈不是只有耳石脫落這個原因😅


新冠肺炎自費抗原快篩 公告

#新冠肺炎自費抗原快篩 公告

#COVID19AntigenTest


今年六月份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基層診所可以執行新冠病毒快篩,後續也公告了抗原快篩執行的指引,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病患分流,避免交叉感染。』


我們基於耳鼻喉科是呼吸道專長的科別,也努力思考如何幫助大家,在防疫上盡一份心力。在符合衛生主管機關(新北市衛生局)的審核後,我們替『無COVID-19症狀及無暴露風險,不符合公費篩檢,但有自費篩檢需求』的民眾,提供自費COVID-19抗原快篩及診斷書。


請大家放心,來做自費篩檢的『健康病患』,和有身體不舒服的看診民眾,完全不會有近距離接觸,因為我們在不同的出入口設定分流,診所候診區採梅花座保持社交距離要求配戴口罩,戶外採檢區的建置也比照社區篩檢站零接觸的規格,讓大家檢查的時候可以更安心。


至於哪些民眾需要自費新冠肺炎抗原快篩呢?

1.目前入境美國及歐盟國家,除了核酸檢測,亦可提供抗原快篩證明。(採檢時間依照各國標準,離登機前三日內或是48小時內不等。)

2.公司企業要求員工自我健康管理,需定時提供快篩證明,但對於居家快篩使用有疑慮。

3.公務需求,拜訪客戶廠商需提供健康證明。

4.目前疫情尚未和緩,大醫院進行門診手術,某些侵入性檢查(例如大腸鏡/胃鏡以及咽喉內視鏡),或是訪視/陪伴住院患者,須接受公費或自費抗原快篩(依照各醫院及衛生主管機關規範)。


針對上述病患,我們提供衛福部核可的亞培Abbott Panbio抗原快篩以及富齡寶錦Vstrip飛確快篩,都是敏感度(sensitivity)及特異性(specificity)相當優良的COVID-19抗原快篩。


費用:快篩試劑含採檢$600元,自費病患掛號費用$200元,中英文診斷書$200元。


註:本院不提供『公費』新冠肺炎快篩


#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診所

#抗原快篩 #新冠肺炎 #戶外篩檢站 #全民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