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倫醫師|鼻塞微創手術|耳石復位|睡眠呼吸中止|專業聽力室|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診所: 為什麼會中耳積水? WFU

2024/07/13

為什麼會中耳積水?

作者:李亦倫




「為什麼會中耳積水? 跟洗澡洗頭有關係嗎?還是因為上個禮拜去游泳?」

「中耳積水就代表中耳炎嗎?所以要吃抗生素?抗生素要吃多久?」

在診間看診的時候,當聽到小朋友被診斷中耳積水,有不少家長都會有類似上面這些疑問。中耳積水和中耳炎,是學齡前兒童的上呼吸道疾病裡,很常見的一個類別。我希望藉由系統性的簡單說明和Q&A,讓大家對中耳積水(主要指兒童病患)的原因和處理有基本的認識。


臨床表現


有關中耳積水/中耳炎的臨床症狀,和理學檢查的異常發現,大家可以先花兩分鐘,看看我最近節錄的幾位病患的影像。




樂樂是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上方影片中的病患B),平時有一點鼻子過敏,並沒有特別使用什麼藥物在控制。他在就診前一個月因為感染腺病毒,發燒了一整個禮拜。後來陸續出現了鼻塞,咳痰以及睡覺打呼等症狀,持續好幾週沒有改善。

有一天他在看電視的時候,跟爸爸說覺得聽電視的聲音變得比平常小聲,所以家長帶他過來門診看診。

我先把樂樂雙耳的耳垢夾掉,用檢耳鏡檢查耳膜,原來他兩隻耳朵都有中耳積水(耳膜後方的中耳腔有堆積液體),所以才會導致聽力不好。


前言。聽覺生理:中耳的角色


我們要有效率的聽到四周環境的聲音,耳殼就像是一個具有指向性的麥克風,負責收集聲音,然後狹長的外耳道把聲音集中,將聲音傳送到外耳和中耳的交界處-耳膜。聲波的能量造成耳膜振動,帶動耳膜後方的三個聽小骨,繼續把這個能量傳遞到內耳。然後內耳接收到這個能量之後,在柯蒂氏器將機械振動轉換成電能,再透過聽神經傳到聽覺大腦。







中耳的角色,就是把外耳收集的聲波能量放大,然後傳入內耳。

利用三個聽小骨相連結的槓桿作用,以及『耳膜』截面積,大於中耳最裡面的鐙骨所相連的內耳入口『卵圓窗』截面積,可以把耳膜振動的能量再加以放大。

中耳積水,就是在三個聽小骨所在的中耳腔裡面,堆積了分泌物。


介質影響聲音傳導


聲音的傳遞需要介質,所以在真空的外太空是沒辦法聽到聲音的。而這些介質對於聲音傳導的效率,跟物質的密度有關。依照物理特性,聲音傳播的速率,固體大於液體大於氣體。(趴在鐵軌或地面上聽,可以比透過空氣,更快的聽到火車開過來的聲音)

在正常的情況下,中耳腔是充滿空氣的。如果聽小骨泡在水裡面,聲波的能量反而會被引走,傳入內耳的音量會變小。

因為水這個介質比空氣更接近固體的聲音傳導效率,當聽小骨處在空氣中,傳入內耳的聲波能量比較不會衰減;相對的,當它們泡在水裡面,能量就比較容易損耗。這就是我們洗澡或游泳耳朵進水,或是很多耳垢卡住外耳道時,我們聽到音量變小的原因。(即使液體和固體相較於空氣,作為介質,聲音傳播的速率是更快的。)

如果中耳積液的液體黏稠度越高,越接近固體聲音傳導的效率,會分走更多的聲音能量,而讓我們聽到的聲音變得更小。就是我常跟家長們說的,把耳朵泡在黏稠的膿,會比泡在清澈的水裡面,造成的聽力損失更大,聽得更不清楚。(補充:中耳積水引起的是『傳導性』聽損,聽神經本身並未受損,只是聲音比較傳不進去!等中耳積水改善後,這種傳導性聽損就會恢復。)

所以上帝創造人類,讓我們的中耳腔是充滿空氣的,除了有助於聲音能量的傳播,也跟鼻竇充滿空氣一樣,可以減輕頭顱的重量。如果這個正常的生理狀況被改變,我們聽覺的傳導效率就會被影響。


耳咽管:中耳腔的通風管


但是中耳腔這個地方看起來是跟外界隔絕的(完整的耳膜就是一個天然的屏障,要不然外面的髒東西就跑進去了),那麼這個看似密閉的空間裡面,要如何維持空氣在裡面呢? 

答案就是,透過耳咽管連接中耳腔到我們的鼻腔後方。




我們想像一下,中耳腔就像是一個獨立浴室,四周牆壁以及天花板地板都鋪滿了壁紙,這個壁紙是一種呼吸柱狀上皮,可以像鼻腔的黏膜一樣分泌黏液;耳咽管就是連接這個房間到大客廳(後鼻腔和鼻咽)的通風管,而這個大客廳透過鼻前庭直接和戶外相通。

如果這個通風管不通風,浴室就會積滿了壁紙滲出來的水;或是客廳淹大水(嚴重的鼻竇炎),分泌物倒灌進來浴室,就是中耳積水;如果是很髒的膿水跑進來合併細菌感染,就是急性中耳炎。

所以,耳咽管就像是中耳腔的通風管道:連接到我們鼻腔的後方,可以跟外界的空氣交通 。中耳眾多的疾病,幾乎免不了都跟耳咽管功能不好有關。


隨時都在運作的耳咽管


在我們正常吞嚥,打呵欠或是喝水的時候,耳咽管的開口會被相關的肌肉拉開(在上面影片的後面以及上圖可以看到),這個生理現象會讓我們中耳腔跟鼻咽腔達到壓力平衡;而鼻咽又和口腔以及鼻腔相通,所以鼻咽腔的氣壓原本就跟四周環境的大氣壓力是相同的。

也就是說,透過耳咽管開口打開,可以讓中耳這個密閉空間,跟我們四周的環境氣壓達到平衡。

另外耳咽管暢通,也可以幫助中耳腔上皮分泌的液體排出,避免中耳腔發炎。

大家都應該有過類似經驗:飛機起飛/降落速度比較快,或是台北盆地往返林口台地,在這種海拔高低落差比較大的狀況,有時候會覺得耳膜裡面承受到壓力。這是因為環境的大氣壓力(耳膜外的外耳道)因為海拔高度的變化造成變化,但是耳咽管打開的效率沒有跟上,所以耳膜內和外有壓力差。

大部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要喝個水或打呵欠吞口水讓耳咽管打開,這種耳朵悶塞的感覺就會改善。但是如果有一些的異常狀況,讓這個正常的生理現象被干擾,耳咽管無法正常的通氣,中耳的封閉空間裡面,空氣會慢慢地被吸收掉,長期下來的結果就是中耳腔會變成負壓的一個空間,嚴重的話耳膜塌陷,甚至包住聽小骨,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聽力受損。(後面會有耳膜塌陷和凹陷袋的影像)


中耳積水和中耳炎的病生理


如果急性鼻竇炎,鼻腔裡面有很嚴重的膿鼻涕,細菌從後鼻腔沿著耳咽管跑到中耳,造成膿液積蓄在中耳腔,會引起明顯的耳朵疼痛甚至發燒,就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而在急性中耳炎復原的過程,膿的分泌物可能轉變成比較清澈的液體,也就是從急性中耳炎(中耳積膿),變成中耳積水。

到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急性中耳炎和「中耳積水」可能是急性感染的前後復原的病程;也有可能「中耳積水」是因為耳咽管不通引起中耳負壓所引起,不一定有明顯的細菌感染。

因此,在單純耳咽管阻塞引起中耳負壓造成的中耳積水,就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而如果是跟急性中耳炎相關的中耳積水,給予抗生素就「可能」有幫助;不過,我們認為在急性中耳炎的急性化膿階段,使用抗生素會比較有幫助。


耳鏡下的中耳積水和中耳炎


大家應該有發現,醫師每次幫小朋友們檢查耳朵,一般都先很仔細的兩邊反覆看了一會兒,有時候覺得看得不夠清楚,又必須花時間先把孩子的耳垢夾掉。你們是不是也很想知道,到底醫師們在耳鏡裡面看到了什麼東西?

首先我們要知道,耳鏡檢查要看得清楚,有幾個基本要素。

第一是耳鏡的光線,也就是燈泡的亮度和電力要夠;第二是檢耳套越大越好,一方面視野較廣較清楚,二方面可以讓光線更充足的照進去;第三點,也是耳鼻喉科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要把擋住外耳道的耳垢分泌物清乾淨。

以上這些條件,都是為了提供足夠的照明illumination,我們才能看清楚耳膜裡面的中耳腔,是否有分泌物或是有異狀。

也有一些醫師會利用打氣的方式,看耳膜振動的狀態,來推估是否有中耳積水。因為耳膜裡面如果是空氣,耳膜打氣時振動的狀態會比較明顯,反之,如果有中耳積液,耳膜振動會比較差。

另外,我常常跟媽媽們說,這次的中耳積水看起來比較清澈,像是淡淡的紅茶。或是這次中耳積液比較黏稠,像是蘋果牛奶,大家可能一頭霧水?

有時我會很開心的跟家長說,這次中耳積水有空氣跑進去,或是已經在冒泡,代表積水有進步了!!

大家看看下面這張表,應該就可以知道平常李醫師在說什麼。(笑~)
 



抗生素治療中耳積水的角色


小結一下,中耳積水的原因,可以是急性感染後的復原過程,或是耳咽管不通引起中耳負壓導致,而第二個原因有時候也是第一個原因所引起。一般認為,在仍有明顯急性細菌感染的情況下,給予口服抗生素治療,對於中耳積水會比較有幫助。

回到我們一開始提到的樂樂小朋友,因為已經三年級了,以前從來沒有過中耳炎或中耳積水的狀況。所以在第一次看診時,我就幫他做了鼻咽內視鏡檢查:看到明顯的膿鼻涕蓄積在後鼻孔,而且有一個巨大的腺樣體腫塊在鼻咽,卡住了兩側耳咽管的開口。

這樣的狀況就可以合理的解釋為什麼樂樂會有中耳積水。

在呼吸道感染之後,先有急性鼻竇炎,之後細菌感染延伸到中耳腔合併中耳炎。因為原本就有腺樣體肥大,鼻竇炎之後更加影響耳咽管的通暢造成阻塞,因此引起持續的中耳積水,造成聽力受影響。




後續樂樂弟弟經過幾個禮拜的口服抗生素治療,以及合併局部類固醇鼻噴劑的使用,控制鼻腔和腺樣體的發炎,鼻膿和中耳積水逐漸改善,聽力也明顯恢復。 

下次您的孩子如果感冒後有跟您說耳朵不舒服,或者是原本就有慢性鼻塞經常性張口呼吸(可能鼻過敏合併腺樣體肥大),在感冒之後,要特別給醫生檢查一下耳朵。 


問與答


Q:中耳積水如何處理?

A:先處理造成耳咽管阻塞的原因:可能有分泌物或是腫塊卡住開口,或是持續發炎造成黏膜腫脹堵住。

例如急慢性鼻竇炎或者是嚴重的鼻過敏,必要時使用口服抗生素或是類固醇,搭配鼻沖洗以及鼻內局部類固醇使用。同時也要排除掉鼻咽腔的腫塊或腫瘤,造成耳咽管開口堵塞:在兒童最常見的原因是「腺樣體肥大」,在成年人則必須排除掉「鼻咽腫瘤」(鼻咽癌)。

例如影片裡面的兩位小朋友,都是國小高年級,已經不是好發中耳炎和中耳積水的學齡前年紀。他們的共同點是,都有一個很大的鼻咽腔腺樣體,所以在合併比較厲害的呼吸道感染後,造成膿鼻涕蓄積在鼻咽腔,耳咽管開口就完全堵住了。

要特別強調的是,在任何時候,一位成年人如果出現單側中耳積水,最重要的就是要檢查是否有鼻咽腫瘤,尤其在台灣。(歐美國家鼻咽癌發生率低)

原則上,只要把造成耳咽管開口阻塞的原因去除掉,絕大多數中耳積水會恢復。就像我常跟媽媽們說的:排水管如果通的話,浴室就不會淹水。

另外也要鼓勵孩子多喝溫水,一方面減少鼻腔分泌物的黏稠度,同時吞嚥的時候耳咽管開口也會打開,幫助通氣。


Q:我看孩子中耳積水也沒什麼不舒服,一定要治療嗎?

A:重點在聽力的影響。一般中耳積水引起的聽損,不至於造成「重聽」,但是聽力損失只要達到某個程度,有些細微的差異會聽不清楚,例如中文發音的「ㄤ」vs「ㄢ」,「ㄥ」vs「ㄣ」;或是英文發音的無聲/有聲子音「t」vs「d」,「k」vs「g」,「s」vs「z」。學齡前的兒童正處於語言學習的黃金期,長時間聽不清楚這些音的分別,將來就有可能在咬字上出現問題,而且不容易矯正回來。

更別說如果持續中耳積水沒有改善,長期的中耳腔負壓,使得耳膜嚴重塌陷,甚至沾黏中耳聽小骨,更會造成不可逆的聽損!所以雖然孩子看起來沒有任何不適,還是要持續追蹤到中耳積水復原。


Q:一般中耳積水需要追蹤多久?

A:單純只剩中耳積水,沒有其他明顯症狀,例如急性鼻竇炎或嚴重鼻過敏經治療後穩定,這種情況下,不一定需要持續用口服藥物,視情況可以留著鼻腔局部類固醇噴劑,然後追蹤觀察三個月。

統計上90%的中耳積水,追蹤到三個月可以恢復。所以如果您的孩子持續中耳積水大於三個月,非常高的機會,它是沒辦法自己恢復的,這也代表耳咽管功能真的是不好。需要考慮下一步的處理。

如果有以下幾個情況,我們可能不一定會等到滿三個月:第一是孩子過去非常頻繁的中耳積水,第二是耳膜的塌陷厲害(暗示中耳腔負壓的情況其實是很久了),第三就是如果聽力已經非常不好,尤其是雙耳都有影響。或許會考慮提早介入。


Q:那持續的中耳積水如何處理?

A:「原本的排氣管不通,我們就做一個另外的排氣孔來通風。」

如果您的孩子持續一段時間中耳積水都沒有退,年紀已經可以配合的,我們會安排做「純音聽力檢查」,了解孩童聽力實際受影響的情況;可能的話也會用「鼻咽內視鏡」看一下腺樣體的狀況,以評估是否需同時做腺樣體摘除。如果是無法做內視鏡檢查的孩子,可以藉由「側面的頭頸部X光檢查」來評估鼻咽腔是否有腺樣體阻塞,或者手術麻醉後再以內視鏡檢查。

如果您的孩子持續中耳積水超過三個月,聽力檢查顯示也有一定程度受到影響,並且鼻咽腺樣體明顯堵塞後鼻孔及耳咽管開口,一般就會準備做中耳通氣管置入手術。

手術內容:
因為耳咽管沒辦法在自然情況下恢復功能,我們會在耳膜上做一個小開口,讓中耳積水先流出來,然後卡上一個小小的管子叫做中耳通氣管,讓中耳腔透過這個新的窗口換氣,跟外界交通。在兒童,這個手術皆需全身麻醉,但是一般術後當日或是隔日即可出院。如果同時有做腺樣體摘除,可能會多觀察一天,但是一般術後孩子都恢復的很快。





備註:在成年人的中耳積水,如果口服藥物(例如抗生素)治療無效,一般會先考慮耳膜穿刺(用長針穿洞)或是耳膜造口(用手術鐮刀切開或是雷射造口),來讓中耳積液排出來並且讓中耳腔達到換氣通風,耳膜穿刺和造口會在幾天或是幾週內癒合,如果中耳積水持續無法改善,一樣會考慮中耳通氣管置入,但在成年人只要局部麻醉即可進行。相較之下,在嬰幼兒病患,耳膜穿刺是較困難執行的;雷射造口則可能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這部分可以和醫師討論。





Q:聽說腺樣體跟扁桃腺一樣,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線,拿掉之後對免疫力不好?

A:「不會。」

腺樣體和扁桃腺在嬰幼兒時期的上呼吸道免疫系統佔有一席之地,但是隨著長大過程,它們在免疫系統的重要性逐漸變小,甚至大部份成年人的腺樣體和扁桃腺都是退化且不明顯的。所以這些功能已不重要的器官,如果造成病態的生理現象,例如嚴重的打鼾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或者是反覆慢性中耳炎/中耳積水,把它移除是不會有關係的。事實上,腺樣體/扁桃腺摘除術,一直是兒童最常施作的手術之一。


Q:置放中耳通氣管會有什麼生活上的影響?

A:很少。

基本上小孩子還是可以正常的進行各種活動,建議在剛做完手術後的幾週內先觀察不要游泳,不要隨意掏耳朵。如果喜歡水上活動的孩子,在耳膜通氣管傷口穩定之後,還是可以游泳的,前提當然是要好好照顧他。


Q:我的小孩是不是每一次感冒合併中耳積水就要吃抗生素?

A:不一定。

是否使用抗生素取決於有沒有合併急性的細菌感染,例如鼻腔有明顯的鼻竇炎合併大量膿鼻涕。這個在文章前面已經提過了。

我常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有的孩子只是因為鼻子過敏很厲害,長期鼻塞經口呼吸,空氣沒有通過鼻腔鼻咽往下到喉嚨,而是直接從嘴巴往下。所以當他稍微有一點點小感冒,甚至只是天氣變化造成鼻過敏鼻塞更嚴重,耳咽管的開口因此堵住了,可能就會出現中耳積水,這種原因引起的中耳積水,抗生素的使用就沒有明顯的作用,可能口服類固醇更有效果。


補充


醫療有不確定性跟個體差異性,有的人還合併特殊少見的狀況,所以我上面說的建議,不一定能夠適用所有病患的各種狀況,還是要讓有經驗的醫師評估,才能做出最合適的判斷。

文章內的圖片,經圖庫網站付費使用或是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