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亦倫
耳石脫落的診斷
耳石脫落是最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原因之一。
要正確診斷耳石脫落,有兩個主要條件:病患發生眩暈的病史(陣發性,短暫因為頭位改變而引發眩暈),以及頭位變化檢查時觀察到的眼振。
透過觀察頭位變化誘發的眼振,可以讓我們判斷脫落的耳石位在何處(左右耳,三半規管中的哪一個,是在半規管內滾動,或可能是卡在半規管壺腹的頂帽內),從而可以進行耳石復位的治療。
因為檢查當下誘發的眼振像是電光火石一閃即逝,而且病患眼振發生的當下因為眩暈不舒服,所以除非利用特殊的眼振觀察儀器例如video
Frenzel goggles,否則大部份為病患執行耳石復位治療的時候,不太容易錄下清楚的眼振。
我們在過去一段時間,收集了一些耳石脫落病患在門診進行治療時錄下的眼振,在這邊和大家分享。這是很難得可以在診間內清楚錄下來的片段。看到患者檢查時彈個不停的眼振,大家應該可以想像他們當下眩暈的強度!
謝謝這些朋友們同意提供影片作為衛教材料。
透過觀察頭位變化誘發的眼振,可以讓我們判斷脫落的耳石位在何處(左右耳,三半規管中的哪一個,是在半規管內滾動,或可能是卡在半規管壺腹的頂帽內),從而可以進行耳石復位的治療。
我們在過去一段時間,收集了一些耳石脫落病患在門診進行治療時錄下的眼振,在這邊和大家分享。這是很難得可以在診間內清楚錄下來的片段。看到患者檢查時彈個不停的眼振,大家應該可以想像他們當下眩暈的強度!
謝謝這些朋友們同意提供影片作為衛教材料。
內耳生理解剖
在進一步說明耳石脫落的病生理現象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相關的解剖生理知識。(參考上圖)在人體的耳朵最裡面,我們稱做內耳的解剖位置,有掌管聽覺的耳蝸cochlea,以及掌管平衡覺的前庭vestibule和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s。
首先我們要知道內耳(耳蝸,前庭以及半規管)外層硬的部分是骨性迷路,有外淋巴液流動;骨性迷路裡面包覆著膜性迷路,裡面有內淋巴液流通。
在內耳裡面到處流通的淋巴液有什麼作用呢?
-
這些淋巴液有鈉/鉀/鈣等離子,藉由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道打開或關閉,可以改變細胞的電位(去極化或是過極化)而讓神經上皮細胞產生電動勢,能夠將電訊號藉由神經傳播出去。
-
聲波震動耳膜和聽小骨,可以把能量傳入耳蝸的膜性迷路;以及因為液體的慣性,我們的頭部在直線或是旋轉加速的時後,會讓這些內淋巴液流動,從而去興奮膜性迷路裡面的感覺接受器。(耳蝸裡面是聽覺接受器,前庭和半規管裡面是平衡覺接受器)
前庭的膜性迷路包括橢圓囊utricle和球囊saccule,裡面有平衡感覺接受器,這個構造稱為耳石斑macula,它的神經上皮細胞(毛細胞)上面有耳石(otoconia或稱otoliths,成份為碳酸鈣)黏著,耳石和它下方的膠質成分形成耳石膜,可以啟動神經上皮去極化興奮放電,這裡就是把物理量轉換為電能的介面。
半規管的膜性迷路裡面,感覺接受器位在壺腹嵴crista ampularis裡面,裡面有頂帽cupula,它的成分是膠質,跟耳石膜的功能一樣,可以造成毛細胞的纖毛偏折造成神經細胞去極化放電。
『橢圓囊和球囊』的平衡接受器裡面的毛細胞排列分別在水平面和垂直面,可以負責感受直線加速度(例如緊急煞車或是踩油門貼背,頭左右傾斜,以及電梯快速直線向上或向下加速等)。因為這裡的平衡感覺接受器裡面有耳石,所以橢圓囊和球囊又被稱為耳石器官。
『三對半規管』,構造就像一個弧線的管狀構造,同側的三半規管彼此互相垂直,並且和對側的三半規管平行。(參考下圖)這樣的設計,讓我們頭部在三度空間裡面的各種不同轉動(沿著X,Y,或Z軸),都可以去興奮特定半規管裡面的平衡感覺接受器。簡單的說,三半規管負責和角加速度運動有關的平衡覺。(旋轉運動會產生角加速度)
透過前庭眼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 VOR以及前庭脊髓反射vestibulospinal reflex VSR,讓我們即使在旋轉或是直線加速的時候,也可以維持視線的穩定和身體的平衡。
耳石脫落(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PPV)
前庭裡面的橢圓囊和三半規管是相連通的(而球囊則和耳蝸相連),所以如果橢圓囊裡面的耳石脫落,就可能會滾到半規管裡面。這些人在一些頭位姿勢改變的時候,會讓在半規管裡面的耳石滾動,刺激半規管內的平衡覺接受器,而引起旋轉的感覺。(強度遠大於原本只因內淋巴液慣性而產生的刺激) (參考下圖)
大家可以想像,半規管就是三條彎彎的水管,耳石就像是原本黏在橢圓囊上的小彈珠。彈珠脫落了之後,可能會滾到水管裡面,當你把水管拿起來在不同的方向移動或是轉動,彈珠就會在裝滿水的管子裡面滾動,這個物理能量轉換成電能將訊號傳回大腦。大腦收到訊息,會「被騙」,認為你正身處天翻地覆的環境之中,從而透過VOR和VSR的反射引發眼球的跳動和身體肌肉的收縮。
沒錯,當耳石越大顆越重,或是滾動的速度比較快,這個彈珠滾動的「動量」越大,患者感受到的眩暈就會更強!
而當日子久了之後(通常幾個禮拜),耳石這個碳酸鈣結構被吸收了,你的BPPV也會跟著緩解。相對的,如果過了一陣子,又有新的耳石掉落,病患的BPPV就會又復發。
我們治療的方法,就是把這個自由滾動的小碎粒,搖回原本的橢圓囊。
BPPV的全名是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也就是一般常聽到的耳石脫落。比較常出現的情況是耳石在半規管的弧線裡面滾動,我們稱為管耳石症canalithiasis;如果耳石卡在壺腹的頂帽上,我們稱為頂帽沉石cupulolithiasis,這種狀況會產生不同的眼振。其中canalithiasis比較常見,也比較容易治療成功。(再回去看上圖「耳石脫落的病生理」)
我們文章一開頭分享的影片裡面,案例一就是水平半規管的管耳石症;而案例二就是水平半規管的頂帽沉石症,這是比較不容易處理的BPPV。案例三是後半規管的管耳石症,屬於最常見的BPPV,這一類的病患,就是坐著然後往特定一邊躺下去睡覺的時候,會誘發大約數秒鐘到數十秒不等的嚴重眩暈(看半規管內耳石滾動的動量)⋯⋯你學會了嗎?
相信大家看到這裡已經頭昏,快要眩暈發作了!?😂😂
如果你覺得有吸收到一些,非常棒👍。現在可以回到文章最上面,再去看一次影片,可能會更有感覺喔!
耳石脫落的治療 耳石復位
因為耳石脫落造成的眩暈,是物理性的原因「碳酸鈣顆粒在半規管裡面滾動所造成的現象」,所以治療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把小石頭搖回去原本的位置(就是連接三個半規管的橢圓囊);或者,吃藥緩解症狀,『等』時間到,碳酸鈣小石頭自己吸收掉,或是不經意自己滾回去,不過這一『等』,也有可能要好幾個禮拜。
身為耳鼻喉科醫師,當然我們希望能帶給病患有感的治療,所以除非有特殊狀況例如頸部受傷,頸椎手術過,這些不適合扭轉頸部的情況,在情況允許下,我們會幫病患把脫落滾動的石頭『搖』回去。
每個病患的狀況不同,我們就用最常見的『後半規管』耳石脫落來演示一下,BPPV的診斷和治療。(注意我們有三對半規管,並且有左右兩側,所以有正確的診斷定位,才有正確有效的復位治療,因特定頭位變換而引起的特異性的眼震,是診斷的標準。)
-
先用Dix-Hallpike Maneuver來確定病患是“右側後半規管”耳石脫落。檢查的時候,病患坐直之後頭部右轉45度,往後躺頭下垂,會引起朝地性迴旋性眼震(右耳朝地,以檢查者觀察的方向就是逆時鐘方向)
-
確定是"右側後半規管“的BPPV,可以用Epiley Maneuver來幫助病患將耳石復位。
附上NEJM的影片,右後半規管的Dix-Hallpike檢查以及Epiley復位在video
4,03:14這個節點。
我們再用靜態的圖片來解釋左側後半規管的耳石復位,圖片的手法一樣是Epiley Maneuver。
來看拆解動作:- 先讓病患坐直,頭向患側轉45度(這張圖,向左側轉45度,使左側後半規管轉到到正中矢狀切面,稍後,左後半規管可以沿著Pitch axis轉動)。
- 往後垂躺,這個動作就是Dix-Hallpike檢查。這個動作會使得患側後半規管裡面的游離耳石,有最大範圍的滾動,而引起典型的向地型迴旋眼震,這是後半規管BPPV的診斷黃金標準。
- 在左耳的後半規管BPPV,我們看著他的眼睛,被誘發的向地型迴旋眼震,會是順時針方向。
- 確定病患有耳石脫落的問題,接著進行復位。
- 讓病患往對側(在這個圖就是右邊)90度,等待暈眩感或是眼震消失,再次往右90度。每次轉動時,如果耳石在後半規管裡繼續滾動,都會引起眼震和眩暈。
- 最後,等眩暈感消失後,即可起身坐直,完成Epiley復位。
左側後半規管耳石脫落治療 Epiley復位法 licensed illustration
另外還有一種後半規管的復位 Semont
Maneuver,這個比較適合病患在家裡自己做,當然要先搞清楚是否是後半規管,然後分辨左右邊。
下面這個圖,是右側後半規管的Semont法復位,也給大家參考。(醫師會在診間幫病患測試,也會告知回家可以視情況自己再做,但是務必先搞清楚左右側。)
拆解動作:- 確定是右側後半規管BPPV,先將頭轉向對側(左邊)45度,讓右後半規管轉到冠狀切面(由上而下穿過兩側肩膀的平面,等一下旋轉的軸是Roll axis)。
- 然後維持這個頭位,往患側(右邊)躺下,這個動作和Dix-Hallpike一樣,可以造成後半規管游離耳石最大程度的滾動。
- 等到眼震和眩暈感消失後,往健側(左邊)快速180度晃過去,這個動作重點在於必須連續且夠快,才能像是甩扯鈴一樣把游離的耳石甩回橢圓囊,要不然,耳石會順著半規管軌道,又滑下去。
提醒
上面我分享的耳石復位治療,強烈建議由醫師幫你看診確認狀況,如果當下情況允許,應該會現場幫您復位。
而這些詳細的步驟,是當您屬於少數困難治療,需要多次復位才能成功的患者,回家參考的內容。
請不要在沒有人陪伴或是不安全的環境自己嘗試。
如果做到一半『倒頭栽』變成頭部受傷,可是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
首先我們要知道內耳(耳蝸,前庭以及半規管)外層硬的部分是骨性迷路,有外淋巴液流動;骨性迷路裡面包覆著膜性迷路,裡面有內淋巴液流通。
在內耳裡面到處流通的淋巴液有什麼作用呢?
- 這些淋巴液有鈉/鉀/鈣等離子,藉由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道打開或關閉,可以改變細胞的電位(去極化或是過極化)而讓神經上皮細胞產生電動勢,能夠將電訊號藉由神經傳播出去。
- 聲波震動耳膜和聽小骨,可以把能量傳入耳蝸的膜性迷路;以及因為液體的慣性,我們的頭部在直線或是旋轉加速的時後,會讓這些內淋巴液流動,從而去興奮膜性迷路裡面的感覺接受器。(耳蝸裡面是聽覺接受器,前庭和半規管裡面是平衡覺接受器)
半規管的膜性迷路裡面,感覺接受器位在壺腹嵴crista ampularis裡面,裡面有頂帽cupula,它的成分是膠質,跟耳石膜的功能一樣,可以造成毛細胞的纖毛偏折造成神經細胞去極化放電。
『橢圓囊和球囊』的平衡接受器裡面的毛細胞排列分別在水平面和垂直面,可以負責感受直線加速度(例如緊急煞車或是踩油門貼背,頭左右傾斜,以及電梯快速直線向上或向下加速等)。因為這裡的平衡感覺接受器裡面有耳石,所以橢圓囊和球囊又被稱為耳石器官。
『三對半規管』,構造就像一個弧線的管狀構造,同側的三半規管彼此互相垂直,並且和對側的三半規管平行。(參考下圖)這樣的設計,讓我們頭部在三度空間裡面的各種不同轉動(沿著X,Y,或Z軸),都可以去興奮特定半規管裡面的平衡感覺接受器。簡單的說,三半規管負責和角加速度運動有關的平衡覺。(旋轉運動會產生角加速度)
耳石脫落(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BPPV)
前庭裡面的橢圓囊和三半規管是相連通的(而球囊則和耳蝸相連),所以如果橢圓囊裡面的耳石脫落,就可能會滾到半規管裡面。這些人在一些頭位姿勢改變的時候,會讓在半規管裡面的耳石滾動,刺激半規管內的平衡覺接受器,而引起旋轉的感覺。(強度遠大於原本只因內淋巴液慣性而產生的刺激) (參考下圖)
BPPV的全名是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也就是一般常聽到的耳石脫落。比較常出現的情況是耳石在半規管的弧線裡面滾動,我們稱為管耳石症canalithiasis;如果耳石卡在壺腹的頂帽上,我們稱為頂帽沉石cupulolithiasis,這種狀況會產生不同的眼振。其中canalithiasis比較常見,也比較容易治療成功。(再回去看上圖「耳石脫落的病生理」)
- 先用Dix-Hallpike Maneuver來確定病患是“右側後半規管”耳石脫落。檢查的時候,病患坐直之後頭部右轉45度,往後躺頭下垂,會引起朝地性迴旋性眼震(右耳朝地,以檢查者觀察的方向就是逆時鐘方向)
- 確定是"右側後半規管“的BPPV,可以用Epiley Maneuver來幫助病患將耳石復位。
附上NEJM的影片,右後半規管的Dix-Hallpike檢查以及Epiley復位在video
4,03:14這個節點。
我們再用靜態的圖片來解釋左側後半規管的耳石復位,圖片的手法一樣是Epiley Maneuver。
來看拆解動作:
- 先讓病患坐直,頭向患側轉45度(這張圖,向左側轉45度,使左側後半規管轉到到正中矢狀切面,稍後,左後半規管可以沿著Pitch axis轉動)。
- 往後垂躺,這個動作就是Dix-Hallpike檢查。這個動作會使得患側後半規管裡面的游離耳石,有最大範圍的滾動,而引起典型的向地型迴旋眼震,這是後半規管BPPV的診斷黃金標準。
- 在左耳的後半規管BPPV,我們看著他的眼睛,被誘發的向地型迴旋眼震,會是順時針方向。
- 確定病患有耳石脫落的問題,接著進行復位。
- 讓病患往對側(在這個圖就是右邊)90度,等待暈眩感或是眼震消失,再次往右90度。每次轉動時,如果耳石在後半規管裡繼續滾動,都會引起眼震和眩暈。
- 最後,等眩暈感消失後,即可起身坐直,完成Epiley復位。
![]() |
左側後半規管耳石脫落治療 Epiley復位法 licensed illustration |
- 確定是右側後半規管BPPV,先將頭轉向對側(左邊)45度,讓右後半規管轉到冠狀切面(由上而下穿過兩側肩膀的平面,等一下旋轉的軸是Roll axis)。
- 然後維持這個頭位,往患側(右邊)躺下,這個動作和Dix-Hallpike一樣,可以造成後半規管游離耳石最大程度的滾動。
- 等到眼震和眩暈感消失後,往健側(左邊)快速180度晃過去,這個動作重點在於必須連續且夠快,才能像是甩扯鈴一樣把游離的耳石甩回橢圓囊,要不然,耳石會順著半規管軌道,又滑下去。
這是另一個我們先前分享的耳石脫落檢查的眼振錄影,第一位病患的眼振非常強烈,也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