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亦倫 (臉書發表於2025.03.13)
#門診衛教 #耳黴菌 #耳垢移除 #耳鼻喉局部治療 #科學采耳
耳黴菌,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的問題,但是卻常遇到處理不好或是反覆發生的狀況。
治療核心
今天我們來分享一位病患。這類患者最常遇到的場景:『反覆使用耳滴劑治療,但是卻無法根除耳黴菌的感染。』
主要是使用了耳滴劑之後,最重要的,是要把外耳道分泌物以及耳垢結塊處理乾淨,要不然分泌物吸收了耳滴劑,沒有清除乾淨,就好像是在軟墊上澆水,讓耳道內部繼續保持潮濕,反而使得黴菌有更理想的生長環境!
疾病
耳黴菌(黴菌性外耳炎)是外耳道因黴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是台灣常見的外耳炎。常見病原菌包括黑麴菌(Aspergillus niger)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所以耳道黴菌有時候看起來像是黑色的胡椒鹽,有時候是白色的菌絲。(像是小學時利用吐司培養黴菌的實驗會看到的。)
成因
- 潮濕環境:如游泳、洗澡時耳朵進水。加上台灣本來就是是亞熱帶海洋國家,長時間都是溫暖潮濕的氣候,更有利於皮膚黴菌感染的狀況。
- 頻繁挖耳:若是損傷耳道皮膚,增加感染機會。因為正常上皮的防衛機制被破壞,外來的病原體就容易種上去。
- 免疫力低下:如慢性病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者。這類病患通常要注意的是合併嚴重的系統性或是侵襲性的黴菌感染。
- 長期戴耳機或助聽器:導致耳道通風不良。
- 先天外耳道口狹窄:耳道開口小或者彎,讓外耳道不易通風乾燥,形成黴菌容易生長的條件。
症狀
- 耳朵癢、悶塞感。
- 分泌物增加,可能呈奶油狀或濕紙般外觀。(影片中的病患,呈現的是乾酪狀結塊並且佈滿黴菌菌絲。)
- 嚴重時出現耳痛或聽力減退。
治療
- 清潔耳道:由醫師徹底清除分泌物,才容易根除黴菌生長。除了使用耳內視鏡輔助,耳道沖洗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 抗黴菌藥物:使用耳滴劑或藥膏,必要時口服抗黴菌藥。
- 保持乾燥:避免耳朵進水,減少復發。
總結
基本上,非複雜性的外耳道黴菌,治療的核心就是把生長黴菌的溫床清除乾淨(例如吸水潮濕沾黏在外耳道的耳垢或是分泌物),大部分後續不需要再使用藥物,只要注意保持外耳道乾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