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倫醫師|鼻塞微創手術|耳石復位|睡眠呼吸中止|專業聽力室|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診所: 流感常見的錯誤認知,你中招了嗎? WFU

2025/09/21

流感常見的錯誤認知,你中招了嗎?

 作者:李亦倫醫師




流感迷思TOP 3


流感季一到,診間常常聽到病人或家屬這樣說:
「我今年已經得過流感,就不用再打疫苗了吧?」
「一定要快篩陽性才能吃抗流感藥物。」
「聽說要等症狀超過 24 小時再驗快篩,才比較容易驗得到?」

這些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其實都是誤解。
今天我想整理幾個常見迷思,並結合最新醫學證據,讓大家更清楚如何正確面對流感。


❌ 誤解一:得過一次流感=免疫力足夠,不用打疫苗


真相:流感病毒每年都可能發生變異。你去年或今年初感染的型別,不代表對接下來流行的株種也有效。流感疫苗每年更新,就是為了因應這些變動。

美國CDC的研究顯示,疫苗能降低感染後的住院風險與重症發生率。

自然感染雖然能提供免疫力,但『疫苗 + 自然感染』效果更好,不等於可以只靠得病來保護自己。

👉 建議:即使得過流感,每年還是應該接種疫苗,特別是高風險族群(長者、慢性病患者、孕婦、幼童)。


❌ 誤解二:一定要快篩陽性,才可以吃抗流感藥


真相:在流感流行期,出現典型流感症狀(高燒、咳嗽、全身痠痛),若又屬於重症高風險族群,醫師會建議「不必等快篩結果,應儘早開始用藥」,尤其加上有群聚類流感症狀(家人同學同事和你ㄧ樣),這個建議的強度更高。

抗病毒藥(如tamiflu或是xofluza)在症狀出現 48 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

快篩有可能偽陰性,如果等到檢驗陽性才開藥,往往已錯過黃金時間。


❌ 誤解三:等症狀超過 24 小時再驗快篩,比較準確


真相:雖然檢驗在太早期可能驗不到,但拖著不驗、不治療,會讓藥效打折扣。

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效益,隨時間延遲而降低。

所以「檢驗比較準確」和「治療效果最佳」兩者之間,臨床上建議是優先考慮治療。

實務上,我看診只要覺得病患症狀典型,加上"風向"(其實就是我們第一線看診會知道流感已經很多了),及早檢驗,及早確認投藥,治療效果最好。

如果真的沒驗到?可以回到誤解二的流程,由醫師評估,和病患及家屬討論,是否直接投藥。


給大家的建議


打疫苗:每年接種是必要的,不論是否得過流感。

及早治療:出現典型流感症狀,高風險族群應盡快就醫,不必等快篩結果。

別拖延:抗病毒藥最好在 48 小時內開始,拖越久效果越差。

流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誤的迷思與延誤治療。希望大家今年都能安全度過流感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