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倫醫師|鼻塞微創手術|耳石復位|睡眠呼吸中止|專業聽力室|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診所: 10月 2025 WFU

2025/10/20

🎧【耳機怎麼戴最安全?抗噪耳機真的能保護聽力嗎?】

作者:李亦倫醫師




在診間看診的時候,常有民眾或家長問我:

「李醫師,我兒子每天都戴耳機看書、睡覺聽音樂,搭公車和捷運也在聽音樂,會不會讓聽力變差?」

「戴抗噪耳機雖然很安靜,但有時候會覺得頭暈、耳悶,這樣正常嗎?」

這些問題,其實都和 噪音性聽損(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NIHL)有關。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耳機到底會不會傷聽力?又該怎麼安全使用?


🎵 一、耳機會怎麼影響聽力?


耳機造成的主要問題是「噪音性聽損」。

這不是瞬間發生,而是長期在高音量環境下,耳蝸內的毛細胞逐漸受損。一旦壞死,這些細胞是無法再生的。

根據 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的建議:

🔸 85分貝的噪音暴露時間不應超過8小時
🔸 每增加3分貝,安全暴露時間減半

換句話說:

88分貝 → 最多4小時

91分貝 → 最多2小時

94分貝 → 最多1小時

而捷運車廂、鬧區的背景噪音往往就有70~90分貝。

為了蓋過環境聲,有些人不自覺把耳機音量開得更大,這樣等於讓耳朵在「雙倍噪音」下工作。長期下來,容易導致耳鳴、聽力退化,甚至影響大腦的聽覺處理能力。




補充說明
上面在提到環境噪音暴露的容忍值,對於聲音的量測單位是dBA,和我們做純音聽力檢查的dBHL不同。在A加權中,對於人耳最敏銳的1-4k Hz 中音頻,有提高比重。

dBA 用來衡量環境噪音強度,dBHL 則表示人耳聽覺靈敏度;前者看「環境有多吵」,後者看「耳朵聽得多好」,兩者的基準與用途不同。

如果用我們容易認知理解的說明:
正常聽力的人在安靜環境下(約30–40 dBA),能聽到約0 dBHL 的閾值聲音。也就是ㄧ般對於聽力檢查室的背景噪音要求,最起碼要低於30dBA的程度。

而當環境噪音達 85 dBA 時,即使聽力正常的人,也會感受到明顯壓力與疲勞。




🔇 二、抗噪耳機真的能保護聽力嗎?


答案是——可以,但要用對方法。

主動式抗噪耳機(Active Noise Cancelling, ANC)會利用麥克風收集環境噪音,透過晶片產生「反向聲波」抵銷噪音。

這樣你在吵雜的環境中,就能以較低音量清楚聽到音樂或對話,避免音量疊加效應,對耳朵是一種保護。


© Acute Graphics


例如:

在捷運上若用一般耳機,可能要開到90分貝才能蓋過背景噪音;使用抗噪耳機,70分貝就夠清楚。

音量每下降3分貝,聽力受損風險就減半。因此,抗噪耳機的確能有效預防噪音性聽損。


😵 三、戴抗噪耳機頭暈、耳悶,是正常的嗎?


是的,這是常見的初期反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聲壓改變造成悶塞感
主動降噪時會產生反向聲波,讓耳膜感受到細微氣壓變化,有點像飛機起降時耳朵「塞住」的感覺。對部分人會造成不適。

2️⃣ 感官失衡
抗噪會減少環境音的刺激,大腦少了聽覺線索,可能導致暫時性的空間感混亂或輕微頭暈。

👉 通常這種情況只需逐步適應或間歇使用即可改善。


🧠 四、抗噪耳機會讓「聽覺認知功能」退化嗎?


「聽覺認知障礙」指的不是聽不到,而是大腦聽覺皮質處理聲音的能力退化。

長期缺乏多樣聲音刺激的人,大腦對聲音的定位與辨識能力可能會變差。

若長期讓大腦習慣在抗噪耳機的「靜音世界」裡,可能會降低對突發聲音(例如警報、汽車喇叭、呼喊聲)的反應能力。

✅ 建議:

不要整天戴著抗噪耳機。

通勤時使用沒問題,但工作、行走時可切換「通透模式」。

保留一些自然環境音,讓大腦維持聽覺警覺度。


🎧 五、正確使用耳機的黃金原則


大原則:「非必要就不要戴耳機。」

我常常跟大家說,使用耳機的情境,是你在"安靜“的場所,例如圖書館或是會議室,需要聆聽影片或是Podcast,或是單純幫助專注或是放鬆的音樂,在怕干擾到他人的情況下,才使用耳機!

若是想要專心讀書或是放空身心,請離開吵雜的環境啊!(在人聲鼎沸的星巴克K書,用很大聲的耳機音量來隔絕噪音!!超級NG!)

讓耳朵休息,聽聽周圍的自然聲音,其實是最好的保養。

若真的需要使用耳機,請記得「60/60 原則」:

🔹 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
🔹 連續使用不超過60分鐘

👂 判斷音量是否過大

如果你戴著耳機時,一公尺外的人講話你聽不清楚,音量就太大。

小技巧:善用 Apple Watch 或 iPhone 的「噪音監測功能」,超過85分貝(dBA)就要提醒自己降低音量或暫停使用。


🌿 結語:讓聽力健康,陪你一輩子


耳機是現代生活的必需品,但聽力是有限的資源。
只要掌握正確使用方法、善用抗噪科技、讓耳朵適時休息,你就能既享受音樂,也守護聽力。


📚 參考資料




Le T.N. (2017) “Current insights in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 李亦倫醫師的微笑筆記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
📍新北市林口區文化三路一段421號

2025/10/13

不想戴呼吸器?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新選擇:iNAP 口內負壓治療

作者:李亦倫醫師




在門診中,我常遇到被診斷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一聽到要戴傳統的「正壓呼吸器(CPAP)」時,眉頭就皺了起來。

「要戴面罩睡覺?好像很不舒服!」這幾乎是大家的共同反應。

確實,傳統 CPAP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持續氣道正壓治療』雖然是標準治療,但有些人真的很難適應,最後半途而廢,非常可惜。

今天我想和大家介紹一個新的治療選擇:iNAP (introral Negative Air Pressure device) 『口內負壓治療系統』,也許能讓不喜歡傳統面罩呼吸器的朋友,有另一條路可以走。


🌙 什麼是 iNAP?它和傳統呼吸器有什麼不同?


大家可以這樣想:
傳統的正壓呼吸器(CPAP)是「灌風進去」,用持續性正壓,氣流的壓力把在睡眠時容易塌陷的呼吸道撐開。因此需要一個面罩罩住口鼻,把空氣「送進去」。




而 iNAP 的概念正好相反,它是「輕微抽氣」。

利用一個柔軟的口內含片(像牙套一樣),在口腔內產生溫和的負壓,就像一個輕柔的吸力,輕輕牽引舌頭與軟顎往前,讓喉嚨後方的氣道保持暢通。

治療時的過程,跟我們正常呼吸途徑相同:空氣氣流經由鼻腔進入口咽,然後到下呼吸道。只是藉由iNAP口內負壓裝置把往後擋住呼吸道的障礙物向前拉開。

以下是iNAP官網的說明
『有別於傳統正壓呼吸器以持續性灌氣方式撐開呼吸道,iNAP負壓呼吸器的治療相方式相對溫和。iNAP利用微型幫浦產生適當負壓,並透過口部介面傳導到口腔內。在口部形成氣密的條件下,利用負壓帶走口內多餘空氣,在睡眠中將舌頭往前移動,達到維持軟顎組織及舌頭肌肉的穩定,使軟顎組織及舌頭肌肉不會因塌陷而阻塞上呼吸道。』




整個過程只要將含片放入口中,按下開關,機器就會自動運作並維持壓力。當達到目標負壓後,它會自動停止,只在壓力改變時重新啟動,非常安靜。

下面兩個情境圖,上圖是使用CPAP治療的患者,下圖則是使用iNAP治療的對照。






另外,實際使用時,一般CPAP持續正壓治療的壓力多設定在6–14 cmH₂O,而iNAP口內負壓約為-30 mmHg(約等於-40 cmH₂O)。

雖然iNAP壓力數值看似較高,但兩者的工作原理不同:
CPAP是以持續氣流(約10–12 L/min)推開上呼吸道,因此會有「灌風」的感覺;而iNAP是在密封的口腔內產生負壓,氣流量極低 (約0.1 L/min),主要靠負壓牽引舌根與軟顎,使上呼吸道維持開放。因此使用者通常不會感到強烈氣流,只是輕微的吸附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iNAP是由台灣公司萊鎂醫療(Somnics) 所開發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裝置,並且已經獲得美國 FDA 核准,已經在美國上市。公司的創辦人本身就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因為無法適應持續正壓呼吸器CPAP,因而研發新的替代呼吸治療儀器。


💡 iNAP 有什麼優點?


根據目前的研究與臨床資料,iNAP 的最大特點就是 舒適、安靜、好攜帶

✅ 不用戴面罩
擺脫傳統呼吸器的面罩和頭帶,不會有壓迫感或幽閉恐懼,也不用擔心臉上留下壓痕。

✅ 幾乎無聲
iNAP 在達到負壓後主機會暫停,大部分時間處於靜音狀態,幾乎不會干擾睡眠,也讓枕邊人更安靜。

✅ 體積小、可攜帶
主機大小約如手機,可電池供電,對於經常出差、旅行甚至露營的族群,非常方便。

✅ 呼吸自然
使用時不會有外力灌風,患者仍能以鼻子自然呼吸,減少傳統 CPAP 可能引起的腹脹或口乾。


👥 哪些人適合使用 iNAP?

根據現有臨床研究,iNAP 對於 輕度與中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 效果較佳,部分重度患者也可能受益。

不過,它並非適合所有人。若有以下狀況,就不建議使用
  • 鼻塞嚴重,無法順暢鼻呼吸
  • 牙周病嚴重或牙齒鬆動
  • 嘴唇無法完全閉合
  • 被診斷為「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 最重要的是:
是否適合使用 iNAP,應由睡眠專科或耳鼻喉科醫師評估,並搭配睡眠檢查追蹤療效。


📊 iNAP 與 CPAP 的差異比較





INAP的角色(基於目前證據)


1.作為 CPAP 的補充或替代選項
對於那些無法忍受 CPAP 面罩、不願意使用傳統正壓呼吸器或面罩造成不適者,iNAP 可作為一個候選方案。但需在專業醫師評估下使用,並密切監控療效。

2.要慎選適合對象
不是所有 OSAS 患者都適合 iNAP:必須能『經鼻呼吸』、口腔結構合適、無重大口腔或牙齒問題。此外,其效果對於輕度到中度患者可能較穩定;對於嚴重型者,可能仍需搭配或回歸 CPAP 或其他治療。如果打呼和OSAS的主要原因是單純舌頭或是軟腭後傾壓迫呼吸道,使用iNAP的效果會最好!

3.注意順應度與持續監測
一個治療再理想,若患者無法長期配合,其效果便大打折扣。若選用 iNAP,應定期做睡眠檢查(例如半年或一年後的追蹤 PSG 或居家檢測)來確認 AHI 是否有控制,並調整或變更治療方式。

4.未來潛力與研究空間大
iNAP 是比較新的技術,仍有許多未來研究空間(例如長期心血管或代謝的影響、與其他治療的比較研究、如何挑選「治療反應佳者」)。如果未來有更大規模、長期追蹤的臨床試驗支持,可能成為更常見的治療選擇。


⚖️ 我的小提醒


目前國際醫學指引仍建議:

CPAP 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治療。

iNAP 可作為 抗拒或無法長期配合 CPAP 患者的替代方案。同時,生活方式的改變(如減重、戒菸酒、調整睡姿)仍是治療的一部分!


💬 李醫師的悄悄話


醫療方法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只有「適不適合」。iNAP 的出現,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帶來了更舒適、貼近生活的治療選擇。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最大挑戰,不只是「找出病人」,而是「讓病人願意長期使用治療」。iNAP 的設計重點不在於取代 CPAP,而是補足它的不足。

如果您或家人因為打呼、睡眠品質差、白天嗜睡等問題困擾,別急著放棄,建議先到耳鼻喉科或睡眠專科評估。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並持之以恆地使用,就能真正改善睡眠品質,讓健康回到生活中。


✨ 李醫師結語


看到台灣團隊能研發出被美國心臟協會肯定的創新醫療器材,真的讓人感到驕傲。希望未來有更多臨床研究,能讓我們更了解這項技術在改善睡眠與心血管健康上的潛力。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S):你知道睡覺也可能「窒息」嗎?

 作者:李亦倫醫師




很多人打呼時,被家人形容「像火車一樣大聲」,甚至睡到一半突然「不呼吸」,嚇得旁人趕快搖醒。 

其實,這可能不是單純的「打呼」,而是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


什麼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簡單說,就是在睡眠時,咽喉部軟組織(像是舌頭、懸雍垂、軟顎)塌陷,導致呼吸道阻塞。結果就是>>>睡覺時一再「呼吸中斷」,血氧下降,大腦被迫驚醒,整個夜晚其實睡得並不好。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成人約有2–4%罹患中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男性多於女性;肥胖、年齡增加、抽菸飲酒,都是危險因子。


有哪些典型症狀?


💤 夜間表現
  • 打呼聲大且不規則。
  • 睡覺中斷氣(家人常發現)。
  • 睡眠不安穩、頻繁翻身。

🌞 白天影響
  • 白天嗜睡、開會時容易打瞌睡。
  • 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變差。
  • 容易頭痛、心情不佳。

更嚴重的是,OSAS 和 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 等疾病都有密切關聯。研究顯示,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上升。


為什麼會發生?


造成阻塞的原因常見包括:
  • 肥胖:頸部脂肪堆積,氣道空間變窄
  • 解剖構造:下顎後縮、舌頭大、扁桃體肥大
  • 年齡:年紀越大,組織越鬆弛
  • 生活習慣:酒精、安眠藥會讓肌肉過度放鬆,加重阻塞


📝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自我檢測專區


1. STOP-BANG 問卷(高風險族群篩檢)

請回答以下 8 題,是的話得 1 分:
  1. Snoring 打呼聲大 
  2. Tiredness 白天常疲倦、嗜睡 
  3. Observed apnea 睡覺時有人看過你「停止呼吸」
  4. Pressure 有高血壓或正在服用降壓藥 
  5. BMI BMI > 30 
  6. Age 年齡 > 50 歲 
  7. Neck circumference 脖子偏粗(男 > 43 cm;女 > 41 cm)
  8. Gender 男性 
✅ 0–2 分:低風險
⚠️ 3–4 分:中等風險
❗ 5 分以上:高風險,建議進一步檢查。


2. Epworth 嗜睡量表(ESS,白天嗜睡程度)

請在以下情境中,評估「想睡或打瞌睡」的可能性:
(0 = 絕不會,1 = 有一點,2 = 中等可能,3 = 非常可能)
  1. 閱讀書本時
  2. 看電視時
  3. 在公共場所安靜坐著時
  4. 搭車一小時以上(非自己開車)
  5. 午後躺著休息時
  6. 與人交談時
  7. 安靜坐著、飯後沒有喝酒時
  8. 開車遇到塞車、等紅燈時
👉 總分 = 各題分數相加(滿分 24 分)
  • 0–10 分:正常範圍
  • 11–14 分:輕度嗜睡,需注意
  • 15–18 分:中度嗜睡,建議就醫
  • 19–24 分:重度嗜睡,應盡快檢查

💡 小結:
  • STOP-BANG 高分 ➜ 代表呼吸中止的高風險
  • ESS 高分 ➜ 代表白天嗜睡嚴重

若兩者都偏高,幾乎可以確定必須進一步接受 睡眠檢查。


怎麼治療?


治療會依照嚴重度與個人狀況來選擇:

1.生活調整
  • 減重:體重減輕 10%,往往可大幅改善症
  • 避免酒精、安眠藥
  • 側睡,避免仰睡

2.持續性正壓呼吸器(CPAP)
這是目前 黃金標準治療。戴著一個小型機器透過面罩輸送空氣,把塌陷的氣道「撐開」。大量實證證據顯示,能改善白天嗜睡、提升生活品質,並降低心血管風險。

3.口腔矯正器(牙套)
對輕中度患者有效,特別是下顎後縮的人。它能把下顎往前推,增加氣道空間。

4.手術治療
若解剖構造是主要問題(例如扁桃體過大、鼻中隔彎曲或下鼻甲肥厚等),手術可考慮。但手術效果因人而異,通常會與其他治療合併評估。

5.iNAP(口內負壓裝置)
以口內輕度負壓將舌與軟組織向前固定,維持上氣道通暢;不需臉部面罩。較適合可經鼻呼吸、口腔結構合適者使用;可作為無法接受CPAP者的替代方案。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 打呼嚴重且伴隨「呼吸中斷」
  • 白天常打瞌睡,影響工作或開車
  • 已有高血壓或心臟病卻控制不佳
這些都是該警覺並進一步檢查的訊號。確診通常需要 睡眠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在睡眠中心檢查室睡一個晚上。但PSG有檢查容量限制以及異地認床等問題,現在也有居家睡眠檢測方便在家裡執行。


給大家的提醒


打呼不一定只是「吵」,也可能是身體在求救。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早期發現、正確治療,才能真正「睡得好、活得久」。
如果你或家人有上述症狀,別再互相嫌吵,勇敢去做檢查吧!

能安心呼吸的每一個夜晚,都是健康的開始。

補充說明:以前的舊文,主要在討論OSAS的生理和病理,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2025/10/11

什麼是「佐劑型流感疫苗」? 給長輩與高風險族群的流感防護升級版

作者:李亦倫醫師




每年秋冬一到,隨著流感疫苗開始施打,門診又開始會聽到同樣的問題:「李醫師,我要打哪一種流感疫苗比較好?」

這裡介紹一個比較新的選擇——佐劑型流感疫苗(Adjuvanted Influenza Vaccine)。這一款疫苗,特別是為了「免疫力反應比較弱的族群」設計的。


🧬什麼是「佐劑」?


簡單說,「佐劑」是一種幫助疫苗更有效的輔助成分。
它不是病毒的一部分,而是用來加強身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

就像在菜裡加點香料,讓味道更明顯;加了佐劑,免疫系統會更快、更強地「記得」病毒長什麼樣。

目前最常用的佐劑是 MF59,這是一種「油包水」的乳劑型佐劑,已經在全球使用超過二十年,安全性資料相當完整。


👵誰最需要打「佐劑型流感疫苗」?


雖然一般成人也可以施打,但最推薦的族群是以下這幾類:

65歲以上長者
  • 隨著年紀增加,免疫系統會變「懶惰」一點(稱為免疫老化),打一般流感疫苗反應會變弱。佐劑可以幫助提高抗體反應。

慢性病患者
  • 像是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慢性肺病等族群,流感感染後的併發症風險高。強化免疫反應能降低重症機會。

住在長照機構、安養院的長輩
  • 群聚環境中流感容易傳播,若感染可能引發肺炎或加重原有疾病。多數研究顯示這群人使用佐劑疫苗效果特別明顯。

美國 CDC(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也已經建議:

「65歲以上的成人,若有機會,可優先選擇高劑量型佐劑型重組型流感疫苗。」主要就是因為這三類流感疫苗,對於免疫生成性不佳的長者(同樣打了疫苗,這個族群的抗體形成反應較弱),可以提高免疫力的形成。


💪效果怎麼樣?真的比較厲害嗎?


目前多項研究都支持,佐劑型疫苗在年長者中,比標準劑量疫苗多一層保護力。

📊 幾個重點成果:

  • 對65歲以上成人,佐劑型疫苗可降低約10–15%流感相關住院與重症風險

  • 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較差的人,保護效果更明顯

  • 對非完全匹配的流感病毒株,也能產生更廣的免疫反應

  • 副作用(例如注射部位痠痛、發燒)比一般疫苗稍微多一點點,但大多是輕微、短暫的。

在實際臨床上,我們常看到長者每年打標準型流感疫苗後仍有感染、甚至併發肺炎的案例。(雖然合併流感重症住院的大部分還是沒打疫苗的。)

若屬高風險族群,改選佐劑型高劑量型疫苗,往往能把重症的機率再壓低一點。(國外已經有基因重組型流感疫苗,目前台灣尚未核可。)


🩺李醫師的小叮嚀


如果你(或家人)年過65歲、有慢性病、或住在長照機構。那麼今年打流感疫苗時,可以問診所或醫院:「有沒有佐劑型的?」

多一道保護,多一份安心。

對於一般健康成人或小孩,目前仍以標準三價疫苗為主。(今年2025年起,台灣比照美國等其他國家,全面將往年的四價流感疫苗改為建議三價流感疫苗。)

若同時有「高劑量型」與「佐劑型」可選,兩者效果都比一般型好,可依供應或醫師建議決定。

補充


今年(2025)台灣食藥署已經通過藥證,今年度2025/2026的自費流感疫苗市場已經有佐劑型流感疫苗,而高劑量流感疫苗預計2025年底左右上市,且明年度2026年公費流感疫苗將導入20萬支免疫加強型疫苗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