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倫醫師|鼻塞微創手術|耳石復位|睡眠呼吸中止|專業聽力室|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診所: 9月 2025 WFU

2025/09/25

細胞型流感疫苗 vs 傳統雞胚疫苗:你要知道的關鍵差異

 作者:李亦倫醫師




在流感疫苗的世界裡,製造方法有不同,常見的就是「雞胚培養」(egg-based)和「細胞培養/細胞型」(cell-based 或 MDCK 細胞)兩大流派。

哪一種比較好?其實各有優勢與限制。以下是你應該知道的重點:


為什麼有人主張「細胞型」更有優勢?


1.避免雞胚適應變異(egg adaptation)

傳統流感疫苗在雞蛋中培養時,病毒為了在雞胚中複製,可能發生「抗原變異(antigenic changes)」,導致疫苗株與實際流行株之間的差距。細胞型方法因為在哺乳類細胞中培養,可降低這些適應性變動的風險。

2.產能及時間彈性提升

細胞培養不需要大量雞蛋,因此不受雞蛋供應緊張的限制;當流行株變動快或產能壓力大時比較有優勢。

3.抗原對應度可能較好(較少變異)

有研究指出,使用細胞培養技術能讓疫苗株在抗原性(antigenic match)方面較貼近 WHO 建議株,有助提升保護效果。

4.臨床/真實世界資料支持部分優勢
  • 一項 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 的真實世界觀察研究顯示:在三個美國流感季(2017–2020),cell-based 四價疫苗比傳統雞蛋四價疫苗,對確診流感的相對保護力高至少約 10%。
  • 在 2019–2020 季節,有研究報告 cell-based 疫苗在預防住院、急診與門診等面向的效果比雞胚製疫苗略優,差異在 6–10%左右。
  • 也有研究發現,在 18–64 歲成人中,cell-based 與 egg-based 在預防住院方面保護力相當。

不過:並非每個季節,細胞型疫苗都一定贏。在某些流行株與疫苗株偏差不大的季節,兩者效果可能差異有限。


限制與挑戰是什麼?


1. 成本與設備要求較高:

建立細胞培養系統比雞蛋培養資本與技術門檻高。


2. 證據不完全一致:

雖然不少研究支持 cell-based 的優勢,但也有系統性回顧認為目前證據尚未充分證明其普遍優於雞胚型。

3. 若變異株偏離太遠,優勢減弱:

若實際流行株與疫苗選株差異大,那麼即使細胞培養減少變異優勢也難彌補株選擬合度的落差。

4. 普及率/供貨仍有限:

在很多地區,雞胚型疫苗仍然是主要供應品;cell-based 在部分國家仍為補充型。


哪些情況下你比較可能看到細胞型被選用?


1.在流行株變異大、雞蛋適應變異風險高的季節,細胞型的優勢較明顯。

2.對雞蛋極度過敏的人,在某些國家選擇非雞蛋疫苗(如 recombinant 或 cell-based)會比較安全。美國目前只有 recombinant 重組型 與 cell-based 細胞型疫苗是非雞蛋製造。

3.在具備高要求品質/安全監控的高收入國家較容易推出細胞型疫苗。


我們可以這樣比喻理解


想像你要抄考試題庫裡的題目來考試:
雞胚法可能在「抄的過程中」抄錯題目的部分;細胞法就是盡量讓抄的版本保留原題的模樣。可是一旦考題本身變動很大(流行株變了很多),那不論你抄得多準、變異少,都可能不符真正的題目……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季節優勢會消失。


小結/給讀者的提醒


不要把「細胞型」當成萬靈丹:在很多情況下,只要打流感疫苗就已經能提供很大保護。

事實上,目前美國CDC除了對65歲以上的長者,優先建議使用"高劑量","佐劑型"和"重組型"流感疫苗以提高免疫反應。對於其他各類疫苗,包括雞胚培養和細胞型,並無特別優先推薦。

由供貨、政策與可得性決定:如果細胞型疫苗在你所在地還未普及或者選不到,選雞胚型也好過不打。

密切注意每年疫苗株與流行株的匹配度:這是影響保護效果的關鍵之一。

若地方引進細胞型疫苗:可以把「減少雞胚適應變異」和「供應壓力較小」作為宣傳點。


參考資料







2025/09/23

LAIV 鼻噴式流感疫苗:你需要知道的 5 件事(2025 版)

 作者:李亦倫醫師




什麼是 LAIV?


LAIV(Live Attenuated Influenza Vaccine)= 鼻噴、減毒活病毒;模擬「從鼻黏膜入侵」的自然感染路徑,啟動黏膜 IgA+全身免疫。 

今年2025年台灣食藥署TFDA首度核可了非注射型的流感疫苗。我整理了大家需要知道的五件事,說明如下。


1) 為什麼很多家長會選 LAIV?


不用打針、接受度高:特別適合怕針的小孩,提升接種意願。

黏膜免疫優勢:在鼻腔局部誘發 IgA 與細胞免疫,理論上更貼近呼吸道第一線防護。(一般注射型疫苗,誘發的是全身的IgG抗體免疫力。)

臨床保護力(僅兒童):在多國兒童計畫中,LAIV 對某些季節/株別的效力不遜於針劑 IIV;有時相近、有時更好(視流行株而定)。

簡單說:怕針+想要方便,LAIV是很受歡迎的兒童選項;保護力取決於當季株別與擬合度。


2) 限制與禁忌是什麼?


以下族群不建議/禁用 LAIV(擇要列舉):

✅ <2 歲、≥50 歲。(美國核可使用在2-49歲。)

✅ 懷孕者。

✅ 免疫低下者(含用藥/疾病)。

✅ 2–4 歲且近 12 個月有哮喘或喘鳴紀錄者。(活性減毒疫苗會模擬輕微呼吸道感染,可能在有氣喘病史的幼兒造成氣喘發作。至於5歲以上之氣喘兒童,建議由醫師整體評估是否適合使用LAIV)

✅ 正在使用阿斯匹靈/水楊酸製劑的孩童與青少年。

✅ 最近特定時間內用過流感的抗病毒藥物。
(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建議間隔時間。
克流感:48小時,針劑瑞貝塔:5天,一次性口服Xofluza紓伏效17天。)

✅ 對疫苗成分或任一流感疫苗曾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 與需保護之重度免疫抑制者密切接觸者(或接種後 7 天內避免密切接觸)。

✅ 有腦脊髓液外漏、人工耳蝸者。

(若鼻塞嚴重,可能影響噴入效果,建議改期或改打針劑。) 


3) 哪些國家「優先給兒童」打 LAIV?實際成效如何?


🇬🇧英國(JCVI):學齡兒童計畫首選 LAIV(除非醫療上不適合),近年監測仍顯示可有效預防兒童住院;若個別季節對 H1N1 效果較弱,仍持續使用並加強監測。

🇫🇮芬蘭:全國資料顯示 LAIV4 對 2015/16 季有效(2 歲兒童VE 約 51%),因此持續納入幼兒計畫。

🇨🇦加拿大(NACI):2–17 歲可用 鼻噴流感疫苗LAIV,與 注射型流感疫苗 IIV 無優先序,多年維持「非偏好」建議;部分輕度穩定慢性病童也可用 LAIV。


4) 美國為何從「一度偏好」到「與針劑並列」?


2014/15 季:ACIP 曾短暫建議 2–8 歲健康兒童「優先」用 LAIV(當時臨床試驗顯示優於針劑)。

2015/16 起:新一波真實世界資料未證實優勢,2015 年起取消「優先」建議。

2016/17–2017/18:因 H1N1pdm09 保護不足,ACIP 建議 不要用 LAIV

2018/19 後:改版配方回歸市場,與 IIV 並列為可選;至今不表態偏好,強調依年齡與禁忌選擇適當疫苗。

重點:美國的立場是「可選但不偏好」;英國/芬蘭則把 LAIV 作為兒童常規首選。


5) 台灣目前的使用與費用


2025 年起,鼻噴式流感疫苗已取得藥證,可於 10 月陸續施打;適用年齡:2–未滿18歲,屬自費、非公費。

自費價格:各院所略有差異,媒體與衛教資訊多數報導 約 NT$1,500–2,000/劑(實際以各院所公告為準)。

提醒:若孩子當天 鼻塞很嚴重,考慮改期或改打針劑;成人族群目前沒有核准適應症


給家長與照顧者的3句話


怕打針的孩子:LAIV 是友善選擇,但務必確認沒有禁忌。

抓緊時間,有打比較重要:不論 LAIV 或針劑,每年接種、及早接種,保護力最好。

特殊體質/慢性病:請先與醫師討論(免疫低下、喘鳴史等多屬不建議用 LAIV 的族群)。


參考資料(擇要)


CDC. ACIP Recommendations Summary; 2025–26 Season. (含 LAIV 適應症/注意事項)








2025/09/21

流感常見的錯誤認知,你中招了嗎?

 作者:李亦倫醫師




流感迷思TOP 3


流感季一到,診間常常聽到病人或家屬這樣說:
「我今年已經得過流感,就不用再打疫苗了吧?」
「一定要快篩陽性才能吃抗流感藥物。」
「聽說要等症狀超過 24 小時再驗快篩,才比較容易驗得到?」

這些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其實都是誤解。
今天我想整理幾個常見迷思,並結合最新醫學證據,讓大家更清楚如何正確面對流感。


❌ 誤解一:得過一次流感=免疫力足夠,不用打疫苗


真相:流感病毒每年都可能發生變異。你去年或今年初感染的型別,不代表對接下來流行的株種也有效。流感疫苗每年更新,就是為了因應這些變動。

美國CDC的研究顯示,疫苗能降低感染後的住院風險與重症發生率。

自然感染雖然能提供免疫力,但『疫苗 + 自然感染』效果更好,不等於可以只靠得病來保護自己。

👉 建議:即使得過流感,每年還是應該接種疫苗,特別是高風險族群(長者、慢性病患者、孕婦、幼童)。


❌ 誤解二:一定要快篩陽性,才可以吃抗流感藥


真相:在流感流行期,出現典型流感症狀(高燒、咳嗽、全身痠痛),若又屬於重症高風險族群,醫師會建議「不必等快篩結果,應儘早開始用藥」,尤其加上有群聚類流感症狀(家人同學同事和你ㄧ樣),這個建議的強度更高。

抗病毒藥(如tamiflu或是xofluza)在症狀出現 48 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

快篩有可能偽陰性,如果等到檢驗陽性才開藥,往往已錯過黃金時間。


❌ 誤解三:等症狀超過 24 小時再驗快篩,比較準確


真相:雖然檢驗在太早期可能驗不到,但拖著不驗、不治療,會讓藥效打折扣。

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效益,隨時間延遲而降低。

所以「檢驗比較準確」和「治療效果最佳」兩者之間,臨床上建議是優先考慮治療。

實務上,我看診只要覺得病患症狀典型,加上"風向"(其實就是我們第一線看診會知道流感已經很多了),及早檢驗,及早確認投藥,治療效果最好。

如果真的沒驗到?可以回到誤解二的流程,由醫師評估,和病患及家屬討論,是否直接投藥。


給大家的建議


打疫苗:每年接種是必要的,不論是否得過流感。

及早治療:出現典型流感症狀,高風險族群應盡快就醫,不必等快篩結果。

別拖延:抗病毒藥最好在 48 小時內開始,拖越久效果越差。

流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誤的迷思與延誤治療。希望大家今年都能安全度過流感季。

參考來源:




2025/09/05

2025流感疫苗懶人包:三價、鼻噴、佐劑疫苗怎麼選?

 作者:李亦倫醫師




今年的流感疫苗接種計畫,預計在9月底至10月初展開(自費疫苗通常會比公費疫苗早一些開打),有幾個比較重要的變革,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疑問。別擔心,今天就讓我用大家最想知道、也最聽得懂的方式,一次說清楚講明白!


2025流感疫苗懶人包:今年有哪些不一樣?


今年的改變主要有三點:
  1. 全面改打「三價」疫苗:過去熟悉的四價疫苗,為什麼今年不見了?
  2. 台灣首度引進「鼻噴劑型」的減毒流感疫苗:怕打針的救星來了?我推薦嗎?
  3. 林口微笑診所引進「佐劑流感疫苗」:這是什麼?專為長輩設計的嗎?

接下來,我們就一點一點來解析。




1. 四價變三價,保護力會不會打折?


這絕對是今年大家最關心的問題。過去十幾年,我們已經很習慣「四價」流感疫苗,可以一次預防4種病毒株(2種A型、2種B型)。今年全球同步改為「三價」,只預防3種病毒株(2A1B),大家心裡難免會嘀咕:「少一價,保護力是不是就縮水了?」

答案是:請放心,保護力不但沒有打折,反而更精準!

這要從流感病毒的族譜說起。B型流感病毒主要有兩大分支:維多利亞株(Victoria) 和 山形株(Yamagata)。

根據美國CDC和全球流感監測數據,科學家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B型山形株 (Yamagata) 病毒,自2020年3月以來,就再也沒有在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被檢測到。 它就像是從地球上「消失」了一樣。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各國的藥物監管單位(包括美國FDA與台灣食藥署)共同決定,從2024-2025這個流感季開始,不再將已經銷聲匿跡的山形株病毒放進疫苗中。

這是一個基於全球公衛監測的科學決策,目的在於讓我們的免疫系統能更專注地去對付目前真正在社區中流行的病毒,避免了不必要的疫苗成分可能帶來的極低機率的副作用風險。所以,這不是偷工減料,而是「與時俱進的精準打擊」!


2. 台灣首見「鼻噴疫苗」,適合我的孩子嗎?


今年另一個大新聞,就是台灣終於核准了鼻噴劑型的流感疫苗,這對許多害怕打針的孩子和家長來說,似乎是一大福音。但是,在決定選擇它之前,有幾個重點需要先了解。

注射型除了不活化疫苗外,還有少數重組疫苗(例如 Flublok),但都不是活的疫苗。鼻噴型是唯一的活性減毒流感疫苗(Live Attenuated Influenza Vaccine, LAIV)。

LAIV的特點
經鼻噴入,模擬流感病毒自然的入侵途徑(呼吸道),不需要透過肌肉注射。它含有活的、經減毒處理的病毒,可以在鼻咽局部短暫複製,但不會造成全身性流感。

這種「活」的特性,可以誘發比較完整的免疫反應。除了產生血清抗體(humoral immunity),還會誘導黏膜免疫(IgA)以及細胞免疫。因此理論上可能帶來更接近「自然感染」的保護力。

即使LAIV有這些好處,那我特別推薦孩子使用嗎?

先說結論,李醫師的觀點:對於絕大多數的兒童,我個人目前仍優先推薦傳統的注射型疫苗。

為什麼呢?我的考量如下:


群體施打的便利性
目前台灣國小、國中學生的流感疫苗,主要都是在學校由公衛醫療團隊統一接種公費疫苗。這種方式行之有年,覆蓋率高,對家長來說也非常方便。鼻噴疫苗目前需要到醫療院所自費施打,便利性上打了折扣。


鼻噴疫苗的限制
適用對象:
它是「活性減毒疫苗」,雖然病毒活性已大幅減弱,但仍不適用於2歲以下、免疫功能不全或是有特定慢性病的兒童。台灣核准的適應症是2歲至未滿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美國CDC說明的禁忌對象:中重度哮喘/近期氣喘發作、免疫低下、正在使用阿斯匹靈的兒少、懷孕者不宜用鼻噴疫苗。

對成人效果的疑慮:
雖然美國CDC的資料顯示鼻噴疫苗可用於2-49歲的民眾,但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它在成人身上產生的保護力不如注射型疫苗穩定。而實務上,在美國成人仍以注射型流感疫苗為主。


英國的案例分析
沒錯,英國的公衛系統確實將鼻噴疫苗作為兒童接種的首選,而香港以及芬蘭也對部分兒童提供LAIV。這主要是基於他們的公衛政策考量,認為鼻噴疫苗對兒童的黏膜免疫效果不錯,且能有效降低社區傳播。但每個國家的醫療環境和策略不同,台灣目前的主流做法與專家建議,仍是以注射型疫苗為主。(個人觀點:英國原本就有一些疑疫苗論,例如他們也曾有醫師建議不要施打MMR麻疹疫苗以避免自閉症等副作用。所以在這樣的風氣下,能夠讓孩子有最高的機會接種流感疫苗,對國家整體的防疫還是比較好的。在美國或是台灣,原本就能接受流感疫苗注射,尤其台灣的學童施打率並不低。)


台灣鼻過敏兒童比例高
噴進鼻內的疫苗,可能會類似剛使用鼻噴劑的過敏病患一樣,容易有物理性的刺激,一噴就狂打噴嚏。如果剛噴進去的疫苗,讓你的孩子連續打了好幾個噴嚏,雖然不至於使疫苗失效,但是心理層面還是會擔心疫苗是否無法發會作用? (美國CDC的FAQ有說明:如果接種後立刻打噴嚏,不需要重新給藥。)


那麼,誰適合鼻噴疫苗?

我認為它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替代選項」,特別是對於有嚴重「暈針」或「針頭恐懼症」的孩子。與其因為害怕打針而完全不接種,承擔感染流感的風險,那麼選擇用鼻噴的方式完成預防,絕對是利大於弊的選擇。

關於LAIV,我也另外單獨寫了一篇簡短的介紹,LAIV 鼻噴式流感疫苗:你需要知道的 5 件事(2025 版),大家可以參考。


3. 專為65歲以上長輩設計的「佐劑疫苗」


最後,是我們診所今年也特別為長輩引進的「佐劑流感疫苗」。65歲以上的長者,已經是台灣公費流感疫苗接種的第一波對象,為什麼我們還要引進這一款全自費的疫苗呢?這值得我們來特別介紹一下。

什麼是「佐劑」(Adjuvant)?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疫苗的「強化劑」或「催化劑」。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自然老化、反應變慢。對65歲以上的長輩來說,打一般流感疫苗產生的抗體濃度和持久性,有時會不如年輕人理想。

「佐劑」這個成分,就是要加強刺激長輩的免疫系統,讓它「醒過來」,更用力地去認識病毒、產生更強、更持久的保護力。

佐劑疫苗的優點與根據?

美國CDC的「免疫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明確指出,針對65歲以上族群,優先建議使用「高劑量」或「佐劑」這類效果更強的流感疫苗。

多項研究證實,相較於一般標準劑量的疫苗,佐劑疫苗能夠在長者身上:
  • 誘發更高的免疫生成性 (Immunogenicity):產生更多的保護性抗體。
  • 提供可能更持久的保護:讓保護力能更好地覆蓋整個流感季。

那有缺點嗎?
  • 副作用可能稍微明顯:因為它強力地活化了免疫系統,接種後局部紅腫、痠痛的感覺,可能會比一般疫苗稍微強烈一些,但這也代表免疫系統正在努力工作!通常這些症狀在1-2天內就會緩解。
  • 費用:目前佐劑疫苗在台灣屬於全自費項目,且仿單建議的使用對象為65歲以上 的成人。
我們目前在施打的新型帶狀皰疹疫苗Shingrix欣剋疹,以及長者的RSV疫苗Arexby欣剋融,都是這樣的原理,在疫苗裡加上佐劑,來提供老年人更好的免疫生成性。

(後來我又單獨寫了一篇介紹佐劑型流感疫苗,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結論:李醫師的總結與建議


今年的流感疫苗選擇更多元,也更精準。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釐清觀念,做出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選擇。最重要的,還是要記得「預防勝於治療」。

李醫師的「一頁式」懶人建議

  • 學齡兒童(國小到高中職):跟著學校公費針劑走,及早同意書。若孩子極怕打針/暈針,可在門診評估是否適合鼻噴 LAIV(限 2–<18 歲)。

  • 18–64 歲成人:在台灣鼻噴疫苗沒有成人適應症,請選擇三價針劑(蛋培養或細胞培養皆可)。

  • ≥65 歲長者:可優先考慮佐劑型,沒有就三價針劑先打,不要等。

有任何問題,都歡迎來診所與我討論!祝大家都有個健康平安的秋冬!


建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