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倫醫師|鼻塞微創手術|耳石復位|睡眠呼吸中止|專業聽力室|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診所: 2025 WFU

2025/10/20

🎧【耳機怎麼戴最安全?抗噪耳機真的能保護聽力嗎?】

作者:李亦倫醫師




在診間看診的時候,常有民眾或家長問我:

「李醫師,我兒子每天都戴耳機看書、睡覺聽音樂,搭公車和捷運也在聽音樂,會不會讓聽力變差?」

「戴抗噪耳機雖然很安靜,但有時候會覺得頭暈、耳悶,這樣正常嗎?」

這些問題,其實都和 噪音性聽損(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NIHL)有關。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耳機到底會不會傷聽力?又該怎麼安全使用?


🎵 一、耳機會怎麼影響聽力?


耳機造成的主要問題是「噪音性聽損」。

這不是瞬間發生,而是長期在高音量環境下,耳蝸內的毛細胞逐漸受損。一旦壞死,這些細胞是無法再生的。

根據 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的建議:

🔸 85分貝的噪音暴露時間不應超過8小時
🔸 每增加3分貝,安全暴露時間減半

換句話說:

88分貝 → 最多4小時

91分貝 → 最多2小時

94分貝 → 最多1小時

而捷運車廂、鬧區的背景噪音往往就有70~90分貝。

為了蓋過環境聲,有些人不自覺把耳機音量開得更大,這樣等於讓耳朵在「雙倍噪音」下工作。長期下來,容易導致耳鳴、聽力退化,甚至影響大腦的聽覺處理能力。




補充說明
上面在提到環境噪音暴露的容忍值,對於聲音的量測單位是dBA,和我們做純音聽力檢查的dBHL不同。在A加權中,對於人耳最敏銳的1-4k Hz 中音頻,有提高比重。

dBA 用來衡量環境噪音強度,dBHL 則表示人耳聽覺靈敏度;前者看「環境有多吵」,後者看「耳朵聽得多好」,兩者的基準與用途不同。

如果用我們容易認知理解的說明:
正常聽力的人在安靜環境下(約30–40 dBA),能聽到約0 dBHL 的閾值聲音。也就是ㄧ般對於聽力檢查室的背景噪音要求,最起碼要低於30dBA的程度。

而當環境噪音達 85 dBA 時,即使聽力正常的人,也會感受到明顯壓力與疲勞。




🔇 二、抗噪耳機真的能保護聽力嗎?


答案是——可以,但要用對方法。

主動式抗噪耳機(Active Noise Cancelling, ANC)會利用麥克風收集環境噪音,透過晶片產生「反向聲波」抵銷噪音。

這樣你在吵雜的環境中,就能以較低音量清楚聽到音樂或對話,避免音量疊加效應,對耳朵是一種保護。


© Acute Graphics


例如:

在捷運上若用一般耳機,可能要開到90分貝才能蓋過背景噪音;使用抗噪耳機,70分貝就夠清楚。

音量每下降3分貝,聽力受損風險就減半。因此,抗噪耳機的確能有效預防噪音性聽損。


😵 三、戴抗噪耳機頭暈、耳悶,是正常的嗎?


是的,這是常見的初期反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聲壓改變造成悶塞感
主動降噪時會產生反向聲波,讓耳膜感受到細微氣壓變化,有點像飛機起降時耳朵「塞住」的感覺。對部分人會造成不適。

2️⃣ 感官失衡
抗噪會減少環境音的刺激,大腦少了聽覺線索,可能導致暫時性的空間感混亂或輕微頭暈。

👉 通常這種情況只需逐步適應或間歇使用即可改善。


🧠 四、抗噪耳機會讓「聽覺認知功能」退化嗎?


「聽覺認知障礙」指的不是聽不到,而是大腦聽覺皮質處理聲音的能力退化。

長期缺乏多樣聲音刺激的人,大腦對聲音的定位與辨識能力可能會變差。

若長期讓大腦習慣在抗噪耳機的「靜音世界」裡,可能會降低對突發聲音(例如警報、汽車喇叭、呼喊聲)的反應能力。

✅ 建議:

不要整天戴著抗噪耳機。

通勤時使用沒問題,但工作、行走時可切換「通透模式」。

保留一些自然環境音,讓大腦維持聽覺警覺度。


🎧 五、正確使用耳機的黃金原則


大原則:「非必要就不要戴耳機。」

我常常跟大家說,使用耳機的情境,是你在"安靜“的場所,例如圖書館或是會議室,需要聆聽影片或是Podcast,或是單純幫助專注或是放鬆的音樂,在怕干擾到他人的情況下,才使用耳機!

若是想要專心讀書或是放空身心,請離開吵雜的環境啊!(在人聲鼎沸的星巴克K書,用很大聲的耳機音量來隔絕噪音!!超級NG!)

讓耳朵休息,聽聽周圍的自然聲音,其實是最好的保養。

若真的需要使用耳機,請記得「60/60 原則」:

🔹 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
🔹 連續使用不超過60分鐘

👂 判斷音量是否過大

如果你戴著耳機時,一公尺外的人講話你聽不清楚,音量就太大。

小技巧:善用 Apple Watch 或 iPhone 的「噪音監測功能」,超過85分貝(dBA)就要提醒自己降低音量或暫停使用。


🌿 結語:讓聽力健康,陪你一輩子


耳機是現代生活的必需品,但聽力是有限的資源。
只要掌握正確使用方法、善用抗噪科技、讓耳朵適時休息,你就能既享受音樂,也守護聽力。


📚 參考資料




Le T.N. (2017) “Current insights in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 李亦倫醫師的微笑筆記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
📍新北市林口區文化三路一段421號

2025/10/13

不想戴呼吸器?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新選擇:iNAP 口內負壓治療

作者:李亦倫醫師




在門診中,我常遇到被診斷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一聽到要戴傳統的「正壓呼吸器(CPAP)」時,眉頭就皺了起來。

「要戴面罩睡覺?好像很不舒服!」這幾乎是大家的共同反應。

確實,傳統 CPAP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持續氣道正壓治療』雖然是標準治療,但有些人真的很難適應,最後半途而廢,非常可惜。

今天我想和大家介紹一個新的治療選擇:iNAP (introral Negative Air Pressure device) 『口內負壓治療系統』,也許能讓不喜歡傳統面罩呼吸器的朋友,有另一條路可以走。


🌙 什麼是 iNAP?它和傳統呼吸器有什麼不同?


大家可以這樣想:
傳統的正壓呼吸器(CPAP)是「灌風進去」,用持續性正壓,氣流的壓力把在睡眠時容易塌陷的呼吸道撐開。因此需要一個面罩罩住口鼻,把空氣「送進去」。




而 iNAP 的概念正好相反,它是「輕微抽氣」。

利用一個柔軟的口內含片(像牙套一樣),在口腔內產生溫和的負壓,就像一個輕柔的吸力,輕輕牽引舌頭與軟顎往前,讓喉嚨後方的氣道保持暢通。

治療時的過程,跟我們正常呼吸途徑相同:空氣氣流經由鼻腔進入口咽,然後到下呼吸道。只是藉由iNAP口內負壓裝置把往後擋住呼吸道的障礙物向前拉開。

以下是iNAP官網的說明
『有別於傳統正壓呼吸器以持續性灌氣方式撐開呼吸道,iNAP負壓呼吸器的治療相方式相對溫和。iNAP利用微型幫浦產生適當負壓,並透過口部介面傳導到口腔內。在口部形成氣密的條件下,利用負壓帶走口內多餘空氣,在睡眠中將舌頭往前移動,達到維持軟顎組織及舌頭肌肉的穩定,使軟顎組織及舌頭肌肉不會因塌陷而阻塞上呼吸道。』




整個過程只要將含片放入口中,按下開關,機器就會自動運作並維持壓力。當達到目標負壓後,它會自動停止,只在壓力改變時重新啟動,非常安靜。

下面兩個情境圖,上圖是使用CPAP治療的患者,下圖則是使用iNAP治療的對照。






另外,實際使用時,一般CPAP持續正壓治療的壓力多設定在6–14 cmH₂O,而iNAP口內負壓約為-30 mmHg(約等於-40 cmH₂O)。

雖然iNAP壓力數值看似較高,但兩者的工作原理不同:
CPAP是以持續氣流(約10–12 L/min)推開上呼吸道,因此會有「灌風」的感覺;而iNAP是在密封的口腔內產生負壓,氣流量極低 (約0.1 L/min),主要靠負壓牽引舌根與軟顎,使上呼吸道維持開放。因此使用者通常不會感到強烈氣流,只是輕微的吸附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iNAP是由台灣公司萊鎂醫療(Somnics) 所開發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裝置,並且已經獲得美國 FDA 核准,已經在美國上市。公司的創辦人本身就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因為無法適應持續正壓呼吸器CPAP,因而研發新的替代呼吸治療儀器。


💡 iNAP 有什麼優點?


根據目前的研究與臨床資料,iNAP 的最大特點就是 舒適、安靜、好攜帶

✅ 不用戴面罩
擺脫傳統呼吸器的面罩和頭帶,不會有壓迫感或幽閉恐懼,也不用擔心臉上留下壓痕。

✅ 幾乎無聲
iNAP 在達到負壓後主機會暫停,大部分時間處於靜音狀態,幾乎不會干擾睡眠,也讓枕邊人更安靜。

✅ 體積小、可攜帶
主機大小約如手機,可電池供電,對於經常出差、旅行甚至露營的族群,非常方便。

✅ 呼吸自然
使用時不會有外力灌風,患者仍能以鼻子自然呼吸,減少傳統 CPAP 可能引起的腹脹或口乾。


👥 哪些人適合使用 iNAP?

根據現有臨床研究,iNAP 對於 輕度與中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 效果較佳,部分重度患者也可能受益。

不過,它並非適合所有人。若有以下狀況,就不建議使用
  • 鼻塞嚴重,無法順暢鼻呼吸
  • 牙周病嚴重或牙齒鬆動
  • 嘴唇無法完全閉合
  • 被診斷為「中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 最重要的是:
是否適合使用 iNAP,應由睡眠專科或耳鼻喉科醫師評估,並搭配睡眠檢查追蹤療效。


📊 iNAP 與 CPAP 的差異比較





INAP的角色(基於目前證據)


1.作為 CPAP 的補充或替代選項
對於那些無法忍受 CPAP 面罩、不願意使用傳統正壓呼吸器或面罩造成不適者,iNAP 可作為一個候選方案。但需在專業醫師評估下使用,並密切監控療效。

2.要慎選適合對象
不是所有 OSAS 患者都適合 iNAP:必須能『經鼻呼吸』、口腔結構合適、無重大口腔或牙齒問題。此外,其效果對於輕度到中度患者可能較穩定;對於嚴重型者,可能仍需搭配或回歸 CPAP 或其他治療。如果打呼和OSAS的主要原因是單純舌頭或是軟腭後傾壓迫呼吸道,使用iNAP的效果會最好!

3.注意順應度與持續監測
一個治療再理想,若患者無法長期配合,其效果便大打折扣。若選用 iNAP,應定期做睡眠檢查(例如半年或一年後的追蹤 PSG 或居家檢測)來確認 AHI 是否有控制,並調整或變更治療方式。

4.未來潛力與研究空間大
iNAP 是比較新的技術,仍有許多未來研究空間(例如長期心血管或代謝的影響、與其他治療的比較研究、如何挑選「治療反應佳者」)。如果未來有更大規模、長期追蹤的臨床試驗支持,可能成為更常見的治療選擇。


⚖️ 我的小提醒


目前國際醫學指引仍建議:

CPAP 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治療。

iNAP 可作為 抗拒或無法長期配合 CPAP 患者的替代方案。同時,生活方式的改變(如減重、戒菸酒、調整睡姿)仍是治療的一部分!


💬 李醫師的悄悄話


醫療方法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只有「適不適合」。iNAP 的出現,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帶來了更舒適、貼近生活的治療選擇。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最大挑戰,不只是「找出病人」,而是「讓病人願意長期使用治療」。iNAP 的設計重點不在於取代 CPAP,而是補足它的不足。

如果您或家人因為打呼、睡眠品質差、白天嗜睡等問題困擾,別急著放棄,建議先到耳鼻喉科或睡眠專科評估。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並持之以恆地使用,就能真正改善睡眠品質,讓健康回到生活中。


✨ 李醫師結語


看到台灣團隊能研發出被美國心臟協會肯定的創新醫療器材,真的讓人感到驕傲。希望未來有更多臨床研究,能讓我們更了解這項技術在改善睡眠與心血管健康上的潛力。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S):你知道睡覺也可能「窒息」嗎?

 作者:李亦倫醫師




很多人打呼時,被家人形容「像火車一樣大聲」,甚至睡到一半突然「不呼吸」,嚇得旁人趕快搖醒。 

其實,這可能不是單純的「打呼」,而是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


什麼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簡單說,就是在睡眠時,咽喉部軟組織(像是舌頭、懸雍垂、軟顎)塌陷,導致呼吸道阻塞。結果就是>>>睡覺時一再「呼吸中斷」,血氧下降,大腦被迫驚醒,整個夜晚其實睡得並不好。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成人約有2–4%罹患中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男性多於女性;肥胖、年齡增加、抽菸飲酒,都是危險因子。


有哪些典型症狀?


💤 夜間表現
  • 打呼聲大且不規則。
  • 睡覺中斷氣(家人常發現)。
  • 睡眠不安穩、頻繁翻身。

🌞 白天影響
  • 白天嗜睡、開會時容易打瞌睡。
  • 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變差。
  • 容易頭痛、心情不佳。

更嚴重的是,OSAS 和 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 等疾病都有密切關聯。研究顯示,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上升。


為什麼會發生?


造成阻塞的原因常見包括:
  • 肥胖:頸部脂肪堆積,氣道空間變窄
  • 解剖構造:下顎後縮、舌頭大、扁桃體肥大
  • 年齡:年紀越大,組織越鬆弛
  • 生活習慣:酒精、安眠藥會讓肌肉過度放鬆,加重阻塞


📝 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自我檢測專區


1. STOP-BANG 問卷(高風險族群篩檢)

請回答以下 8 題,是的話得 1 分:
  1. Snoring 打呼聲大 
  2. Tiredness 白天常疲倦、嗜睡 
  3. Observed apnea 睡覺時有人看過你「停止呼吸」
  4. Pressure 有高血壓或正在服用降壓藥 
  5. BMI BMI > 30 
  6. Age 年齡 > 50 歲 
  7. Neck circumference 脖子偏粗(男 > 43 cm;女 > 41 cm)
  8. Gender 男性 
✅ 0–2 分:低風險
⚠️ 3–4 分:中等風險
❗ 5 分以上:高風險,建議進一步檢查。


2. Epworth 嗜睡量表(ESS,白天嗜睡程度)

請在以下情境中,評估「想睡或打瞌睡」的可能性:
(0 = 絕不會,1 = 有一點,2 = 中等可能,3 = 非常可能)
  1. 閱讀書本時
  2. 看電視時
  3. 在公共場所安靜坐著時
  4. 搭車一小時以上(非自己開車)
  5. 午後躺著休息時
  6. 與人交談時
  7. 安靜坐著、飯後沒有喝酒時
  8. 開車遇到塞車、等紅燈時
👉 總分 = 各題分數相加(滿分 24 分)
  • 0–10 分:正常範圍
  • 11–14 分:輕度嗜睡,需注意
  • 15–18 分:中度嗜睡,建議就醫
  • 19–24 分:重度嗜睡,應盡快檢查

💡 小結:
  • STOP-BANG 高分 ➜ 代表呼吸中止的高風險
  • ESS 高分 ➜ 代表白天嗜睡嚴重

若兩者都偏高,幾乎可以確定必須進一步接受 睡眠檢查。


怎麼治療?


治療會依照嚴重度與個人狀況來選擇:

1.生活調整
  • 減重:體重減輕 10%,往往可大幅改善症
  • 避免酒精、安眠藥
  • 側睡,避免仰睡

2.持續性正壓呼吸器(CPAP)
這是目前 黃金標準治療。戴著一個小型機器透過面罩輸送空氣,把塌陷的氣道「撐開」。大量實證證據顯示,能改善白天嗜睡、提升生活品質,並降低心血管風險。

3.口腔矯正器(牙套)
對輕中度患者有效,特別是下顎後縮的人。它能把下顎往前推,增加氣道空間。

4.手術治療
若解剖構造是主要問題(例如扁桃體過大、鼻中隔彎曲或下鼻甲肥厚等),手術可考慮。但手術效果因人而異,通常會與其他治療合併評估。

5.iNAP(口內負壓裝置)
以口內輕度負壓將舌與軟組織向前固定,維持上氣道通暢;不需臉部面罩。較適合可經鼻呼吸、口腔結構合適者使用;可作為無法接受CPAP者的替代方案。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 打呼嚴重且伴隨「呼吸中斷」
  • 白天常打瞌睡,影響工作或開車
  • 已有高血壓或心臟病卻控制不佳
這些都是該警覺並進一步檢查的訊號。確診通常需要 睡眠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在睡眠中心檢查室睡一個晚上。但PSG有檢查容量限制以及異地認床等問題,現在也有居家睡眠檢測方便在家裡執行。


給大家的提醒


打呼不一定只是「吵」,也可能是身體在求救。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影響生活品質,更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早期發現、正確治療,才能真正「睡得好、活得久」。
如果你或家人有上述症狀,別再互相嫌吵,勇敢去做檢查吧!

能安心呼吸的每一個夜晚,都是健康的開始。

補充說明:以前的舊文,主要在討論OSAS的生理和病理,有興趣的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2025/10/11

什麼是「佐劑型流感疫苗」? 給長輩與高風險族群的流感防護升級版

作者:李亦倫醫師




每年秋冬一到,隨著流感疫苗開始施打,門診又開始會聽到同樣的問題:「李醫師,我要打哪一種流感疫苗比較好?」

這裡介紹一個比較新的選擇——佐劑型流感疫苗(Adjuvanted Influenza Vaccine)。這一款疫苗,特別是為了「免疫力反應比較弱的族群」設計的。


🧬什麼是「佐劑」?


簡單說,「佐劑」是一種幫助疫苗更有效的輔助成分。
它不是病毒的一部分,而是用來加強身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

就像在菜裡加點香料,讓味道更明顯;加了佐劑,免疫系統會更快、更強地「記得」病毒長什麼樣。

目前最常用的佐劑是 MF59,這是一種「油包水」的乳劑型佐劑,已經在全球使用超過二十年,安全性資料相當完整。


👵誰最需要打「佐劑型流感疫苗」?


雖然一般成人也可以施打,但最推薦的族群是以下這幾類:

65歲以上長者
  • 隨著年紀增加,免疫系統會變「懶惰」一點(稱為免疫老化),打一般流感疫苗反應會變弱。佐劑可以幫助提高抗體反應。

慢性病患者
  • 像是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慢性肺病等族群,流感感染後的併發症風險高。強化免疫反應能降低重症機會。

住在長照機構、安養院的長輩
  • 群聚環境中流感容易傳播,若感染可能引發肺炎或加重原有疾病。多數研究顯示這群人使用佐劑疫苗效果特別明顯。

美國 CDC(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也已經建議:

「65歲以上的成人,若有機會,可優先選擇高劑量型佐劑型重組型流感疫苗。」主要就是因為這三類流感疫苗,對於免疫生成性不佳的長者(同樣打了疫苗,這個族群的抗體形成反應較弱),可以提高免疫力的形成。


💪效果怎麼樣?真的比較厲害嗎?


目前多項研究都支持,佐劑型疫苗在年長者中,比標準劑量疫苗多一層保護力。

📊 幾個重點成果:

  • 對65歲以上成人,佐劑型疫苗可降低約10–15%流感相關住院與重症風險

  • 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較差的人,保護效果更明顯

  • 對非完全匹配的流感病毒株,也能產生更廣的免疫反應

  • 副作用(例如注射部位痠痛、發燒)比一般疫苗稍微多一點點,但大多是輕微、短暫的。

在實際臨床上,我們常看到長者每年打標準型流感疫苗後仍有感染、甚至併發肺炎的案例。(雖然合併流感重症住院的大部分還是沒打疫苗的。)

若屬高風險族群,改選佐劑型高劑量型疫苗,往往能把重症的機率再壓低一點。(國外已經有基因重組型流感疫苗,目前台灣尚未核可。)


🩺李醫師的小叮嚀


如果你(或家人)年過65歲、有慢性病、或住在長照機構。那麼今年打流感疫苗時,可以問診所或醫院:「有沒有佐劑型的?」

多一道保護,多一份安心。

對於一般健康成人或小孩,目前仍以標準三價疫苗為主。(今年2025年起,台灣比照美國等其他國家,全面將往年的四價流感疫苗改為建議三價流感疫苗。)

若同時有「高劑量型」與「佐劑型」可選,兩者效果都比一般型好,可依供應或醫師建議決定。

補充


今年(2025)台灣食藥署已經通過藥證,今年度2025/2026的自費流感疫苗市場已經有佐劑型流感疫苗,而高劑量流感疫苗預計2025年底左右上市,且明年度2026年公費流感疫苗將導入20萬支免疫加強型疫苗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2025/09/25

細胞型流感疫苗 vs 傳統雞胚疫苗:你要知道的關鍵差異

 作者:李亦倫醫師




在流感疫苗的世界裡,製造方法有不同,常見的就是「雞胚培養」(egg-based)和「細胞培養/細胞型」(cell-based 或 MDCK 細胞)兩大流派。

哪一種比較好?其實各有優勢與限制。以下是你應該知道的重點:


為什麼有人主張「細胞型」更有優勢?


1.避免雞胚適應變異(egg adaptation)

傳統流感疫苗在雞蛋中培養時,病毒為了在雞胚中複製,可能發生「抗原變異(antigenic changes)」,導致疫苗株與實際流行株之間的差距。細胞型方法因為在哺乳類細胞中培養,可降低這些適應性變動的風險。

2.產能及時間彈性提升

細胞培養不需要大量雞蛋,因此不受雞蛋供應緊張的限制;當流行株變動快或產能壓力大時比較有優勢。

3.抗原對應度可能較好(較少變異)

有研究指出,使用細胞培養技術能讓疫苗株在抗原性(antigenic match)方面較貼近 WHO 建議株,有助提升保護效果。

4.臨床/真實世界資料支持部分優勢
  • 一項 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 的真實世界觀察研究顯示:在三個美國流感季(2017–2020),cell-based 四價疫苗比傳統雞蛋四價疫苗,對確診流感的相對保護力高至少約 10%。
  • 在 2019–2020 季節,有研究報告 cell-based 疫苗在預防住院、急診與門診等面向的效果比雞胚製疫苗略優,差異在 6–10%左右。
  • 也有研究發現,在 18–64 歲成人中,cell-based 與 egg-based 在預防住院方面保護力相當。

不過:並非每個季節,細胞型疫苗都一定贏。在某些流行株與疫苗株偏差不大的季節,兩者效果可能差異有限。


限制與挑戰是什麼?


1. 成本與設備要求較高:

建立細胞培養系統比雞蛋培養資本與技術門檻高。


2. 證據不完全一致:

雖然不少研究支持 cell-based 的優勢,但也有系統性回顧認為目前證據尚未充分證明其普遍優於雞胚型。

3. 若變異株偏離太遠,優勢減弱:

若實際流行株與疫苗選株差異大,那麼即使細胞培養減少變異優勢也難彌補病毒株選擇擬合度的落差。

4. 普及率/供貨仍有限:

在很多地區,雞胚型疫苗仍然是主要供應品;cell-based 在部分國家仍為補充型。


哪些情況下你比較可能看到細胞型被選用?


1.在流行株變異大、雞蛋適應變異風險高的季節,細胞型的優勢較明顯。

2.對雞蛋極度過敏的人,在某些國家選擇非雞蛋疫苗(如 recombinant 或 cell-based)會比較安全。美國目前只有 recombinant 重組型 與 cell-based 細胞型疫苗是非雞蛋製造。

3.在具備高要求品質/安全監控的高收入國家較容易推出細胞型疫苗。


我們可以這樣比喻理解


想像你要抄考試題庫裡的題目來考試:
雞胚法可能在「抄的過程中」抄錯題目的部分;細胞法就是盡量讓抄的版本保留原題的模樣。可是一旦考題本身變動很大(流行株變了很多),那不論你抄得多準、變異少,都可能不符真正的題目……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季節優勢會消失。


小結/給讀者的提醒


不要把「細胞型」當成萬靈丹:在很多情況下,只要打流感疫苗就已經能提供很大保護。

事實上,目前美國CDC除了對65歲以上的長者,優先建議使用"高劑量","佐劑型"和"重組型"流感疫苗以提高免疫反應。對於其他各類疫苗,包括雞胚培養和細胞型,並無特別優先推薦。

由供貨、政策與可得性決定:如果細胞型疫苗在你所在地還未普及或者選不到,選雞胚型也好過不打。

密切注意每年疫苗株與流行株的匹配度:這是影響保護效果的關鍵之一。

若地方引進細胞型疫苗:可以把「減少雞胚適應變異」和「供應壓力較小」作為宣傳點。


參考資料







2025/09/23

LAIV 鼻噴式流感疫苗:你需要知道的 5 件事(2025 版)

 作者:李亦倫醫師




什麼是 LAIV?


LAIV(Live Attenuated Influenza Vaccine)= 鼻噴、減毒活病毒;模擬「從鼻黏膜入侵」的自然感染路徑,啟動黏膜 IgA+全身免疫。 

今年2025年台灣食藥署TFDA首度核可了非注射型的流感疫苗。我整理了大家需要知道的五件事,說明如下。


1) 為什麼很多家長會選 LAIV?


不用打針、接受度高:特別適合怕針的小孩,提升接種意願。

黏膜免疫優勢:在鼻腔局部誘發 IgA 與細胞免疫,理論上更貼近呼吸道第一線防護。(一般注射型疫苗,誘發的是全身的IgG抗體免疫力。)

臨床保護力(僅兒童):在多國兒童計畫中,LAIV 對某些季節/株別的效力不遜於針劑 IIV;有時相近、有時更好(視流行株而定)。

簡單說:怕針+想要方便,LAIV是很受歡迎的兒童選項;保護力取決於當季株別與擬合度。


2) 限制與禁忌是什麼?


以下族群不建議/禁用 LAIV(擇要列舉):

✅ <2 歲、≥50 歲。(美國核可使用在2-49歲。)

✅ 懷孕者。

✅ 免疫低下者(含用藥/疾病)。

✅ 2–4 歲且近 12 個月有哮喘或喘鳴紀錄者。(活性減毒疫苗會模擬輕微呼吸道感染,可能在有氣喘病史的幼兒造成氣喘發作。至於5歲以上之氣喘兒童,建議由醫師整體評估是否適合使用LAIV)

✅ 正在使用阿斯匹靈/水楊酸製劑的孩童與青少年。

✅ 最近特定時間內用過流感的抗病毒藥物。
(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建議間隔時間。
克流感:48小時,針劑瑞貝塔:5天,一次性口服Xofluza紓伏效17天。)

✅ 對疫苗成分或任一流感疫苗曾有嚴重過敏反應者。

✅ 與需保護之重度免疫抑制者密切接觸者(或接種後 7 天內避免密切接觸)。

✅ 有腦脊髓液外漏、人工耳蝸者。

(若鼻塞嚴重,可能影響噴入效果,建議改期或改打針劑。) 


3) 哪些國家「優先給兒童」打 LAIV?實際成效如何?


🇬🇧英國(JCVI):學齡兒童計畫首選 LAIV(除非醫療上不適合),近年監測仍顯示可有效預防兒童住院;若個別季節對 H1N1 效果較弱,仍持續使用並加強監測。

🇫🇮芬蘭:全國資料顯示 LAIV4 對 2015/16 季有效(2 歲兒童VE 約 51%),因此持續納入幼兒計畫。

🇨🇦加拿大(NACI):2–17 歲可用 鼻噴流感疫苗LAIV,與 注射型流感疫苗 IIV 無優先序,多年維持「非偏好」建議;部分輕度穩定慢性病童也可用 LAIV。


4) 美國為何從「一度偏好」到「與針劑並列」?


2014/15 季:ACIP 曾短暫建議 2–8 歲健康兒童「優先」用 LAIV(當時臨床試驗顯示優於針劑)。

2015/16 起:新一波真實世界資料未證實優勢,2015 年起取消「優先」建議。

2016/17–2017/18:因 H1N1pdm09 保護不足,ACIP 建議 不要用 LAIV

2018/19 後:改版配方回歸市場,與 IIV 並列為可選;至今不表態偏好,強調依年齡與禁忌選擇適當疫苗。

重點:美國的立場是「可選但不偏好」;英國/芬蘭則把 LAIV 作為兒童常規首選。


5) 台灣目前的使用與費用


2025 年起,鼻噴式流感疫苗已取得藥證,可於 10 月陸續施打;適用年齡:2–未滿18歲,屬自費、非公費。

自費價格:各院所略有差異,媒體與衛教資訊多數報導 約 NT$1,500–2,000/劑(實際以各院所公告為準)。

提醒:若孩子當天 鼻塞很嚴重,考慮改期或改打針劑;成人族群目前沒有核准適應症


給家長與照顧者的3句話


怕打針的孩子:LAIV 是友善選擇,但務必確認沒有禁忌。

抓緊時間,有打比較重要:不論 LAIV 或針劑,每年接種、及早接種,保護力最好。

特殊體質/慢性病:請先與醫師討論(免疫低下、喘鳴史等多屬不建議用 LAIV 的族群)。


參考資料(擇要)


CDC. ACIP Recommendations Summary; 2025–26 Season. (含 LAIV 適應症/注意事項)








2025/09/21

流感常見的錯誤認知,你中招了嗎?

 作者:李亦倫醫師




流感迷思TOP 3


流感季一到,診間常常聽到病人或家屬這樣說:
「我今年已經得過流感,就不用再打疫苗了吧?」
「一定要快篩陽性才能吃抗流感藥物。」
「聽說要等症狀超過 24 小時再驗快篩,才比較容易驗得到?」

這些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其實都是誤解。
今天我想整理幾個常見迷思,並結合最新醫學證據,讓大家更清楚如何正確面對流感。


❌ 誤解一:得過一次流感=免疫力足夠,不用打疫苗


真相:流感病毒每年都可能發生變異。你去年或今年初感染的型別,不代表對接下來流行的株種也有效。流感疫苗每年更新,就是為了因應這些變動。

美國CDC的研究顯示,疫苗能降低感染後的住院風險與重症發生率。

自然感染雖然能提供免疫力,但『疫苗 + 自然感染』效果更好,不等於可以只靠得病來保護自己。

👉 建議:即使得過流感,每年還是應該接種疫苗,特別是高風險族群(長者、慢性病患者、孕婦、幼童)。


❌ 誤解二:一定要快篩陽性,才可以吃抗流感藥


真相:在流感流行期,出現典型流感症狀(高燒、咳嗽、全身痠痛),若又屬於重症高風險族群,醫師會建議「不必等快篩結果,應儘早開始用藥」,尤其加上有群聚類流感症狀(家人同學同事和你ㄧ樣),這個建議的強度更高。

抗病毒藥(如tamiflu或是xofluza)在症狀出現 48 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

快篩有可能偽陰性,如果等到檢驗陽性才開藥,往往已錯過黃金時間。


❌ 誤解三:等症狀超過 24 小時再驗快篩,比較準確


真相:雖然檢驗在太早期可能驗不到,但拖著不驗、不治療,會讓藥效打折扣。

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效益,隨時間延遲而降低。

所以「檢驗比較準確」和「治療效果最佳」兩者之間,臨床上建議是優先考慮治療。

實務上,我看診只要覺得病患症狀典型,加上"風向"(其實就是我們第一線看診會知道流感已經很多了),及早檢驗,及早確認投藥,治療效果最好。

如果真的沒驗到?可以回到誤解二的流程,由醫師評估,和病患及家屬討論,是否直接投藥。


給大家的建議


打疫苗:每年接種是必要的,不論是否得過流感。

及早治療:出現典型流感症狀,高風險族群應盡快就醫,不必等快篩結果。

別拖延:抗病毒藥最好在 48 小時內開始,拖越久效果越差。

流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誤的迷思與延誤治療。希望大家今年都能安全度過流感季。

參考來源:




2025/09/05

2025流感疫苗懶人包:三價、鼻噴、佐劑疫苗怎麼選?

 作者:李亦倫醫師




今年的流感疫苗接種計畫,預計在9月底至10月初展開(自費疫苗通常會比公費疫苗早一些開打),有幾個比較重要的變革,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疑問。別擔心,今天就讓我用大家最想知道、也最聽得懂的方式,一次說清楚講明白!


2025流感疫苗懶人包:今年有哪些不一樣?


今年的改變主要有三點:
  1. 全面改打「三價」疫苗:過去熟悉的四價疫苗,為什麼今年不見了?
  2. 台灣首度引進「鼻噴劑型」的減毒流感疫苗:怕打針的救星來了?我推薦嗎?
  3. 林口微笑診所引進「佐劑流感疫苗」:這是什麼?專為長輩設計的嗎?

接下來,我們就一點一點來解析。




1. 四價變三價,保護力會不會打折?


這絕對是今年大家最關心的問題。過去十幾年,我們已經很習慣「四價」流感疫苗,可以一次預防4種病毒株(2種A型、2種B型)。今年全球同步改為「三價」,只預防3種病毒株(2A1B),大家心裡難免會嘀咕:「少一價,保護力是不是就縮水了?」

答案是:請放心,保護力不但沒有打折,反而更精準!

這要從流感病毒的族譜說起。B型流感病毒主要有兩大分支:維多利亞株(Victoria) 和 山形株(Yamagata)。

根據美國CDC和全球流感監測數據,科學家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B型山形株 (Yamagata) 病毒,自2020年3月以來,就再也沒有在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被檢測到。 它就像是從地球上「消失」了一樣。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各國的藥物監管單位(包括美國FDA與台灣食藥署)共同決定,從2024-2025這個流感季開始,不再將已經銷聲匿跡的山形株病毒放進疫苗中。

這是一個基於全球公衛監測的科學決策,目的在於讓我們的免疫系統能更專注地去對付目前真正在社區中流行的病毒,避免了不必要的疫苗成分可能帶來的極低機率的副作用風險。所以,這不是偷工減料,而是「與時俱進的精準打擊」!


2. 台灣首見「鼻噴疫苗」,適合我的孩子嗎?


今年另一個大新聞,就是台灣終於核准了鼻噴劑型的流感疫苗,這對許多害怕打針的孩子和家長來說,似乎是一大福音。但是,在決定選擇它之前,有幾個重點需要先了解。

注射型除了不活化疫苗外,還有少數重組疫苗(例如 Flublok),但都不是活的疫苗。鼻噴型是唯一的活性減毒流感疫苗(Live Attenuated Influenza Vaccine, LAIV)。

LAIV的特點
經鼻噴入,模擬流感病毒自然的入侵途徑(呼吸道),不需要透過肌肉注射。它含有活的、經減毒處理的病毒,可以在鼻咽局部短暫複製,但不會造成全身性流感。

這種「活」的特性,可以誘發比較完整的免疫反應。除了產生血清抗體(humoral immunity),還會誘導黏膜免疫(IgA)以及細胞免疫。因此理論上可能帶來更接近「自然感染」的保護力。

即使LAIV有這些好處,那我特別推薦孩子使用嗎?

先說結論,李醫師的觀點:對於絕大多數的兒童,我個人目前仍優先推薦傳統的注射型疫苗。

為什麼呢?我的考量如下:


群體施打的便利性
目前台灣國小、國中學生的流感疫苗,主要都是在學校由公衛醫療團隊統一接種公費疫苗。這種方式行之有年,覆蓋率高,對家長來說也非常方便。鼻噴疫苗目前需要到醫療院所自費施打,便利性上打了折扣。


鼻噴疫苗的限制
適用對象:
它是「活性減毒疫苗」,雖然病毒活性已大幅減弱,但仍不適用於2歲以下、免疫功能不全或是有特定慢性病的兒童。台灣核准的適應症是2歲至未滿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美國CDC說明的禁忌對象:中重度哮喘/近期氣喘發作、免疫低下、正在使用阿斯匹靈的兒少、懷孕者不宜用鼻噴疫苗。

對成人效果的疑慮:
雖然美國CDC的資料顯示鼻噴疫苗可用於2-49歲的民眾,但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它在成人身上產生的保護力不如注射型疫苗穩定。而實務上,在美國成人仍以注射型流感疫苗為主。


英國的案例分析
沒錯,英國的公衛系統確實將鼻噴疫苗作為兒童接種的首選,而香港以及芬蘭也對部分兒童提供LAIV。這主要是基於他們的公衛政策考量,認為鼻噴疫苗對兒童的黏膜免疫效果不錯,且能有效降低社區傳播。但每個國家的醫療環境和策略不同,台灣目前的主流做法與專家建議,仍是以注射型疫苗為主。(個人觀點:英國原本就有一些疑疫苗論,例如他們也曾有醫師建議不要施打MMR麻疹疫苗以避免自閉症等副作用。所以在這樣的風氣下,能夠讓孩子有最高的機會接種流感疫苗,對國家整體的防疫還是比較好的。在美國或是台灣,原本就能接受流感疫苗注射,尤其台灣的學童施打率並不低。)


台灣鼻過敏兒童比例高
噴進鼻內的疫苗,可能會類似剛使用鼻噴劑的過敏病患一樣,容易有物理性的刺激,一噴就狂打噴嚏。如果剛噴進去的疫苗,讓你的孩子連續打了好幾個噴嚏,雖然不至於使疫苗失效,但是心理層面還是會擔心疫苗是否無法發會作用? (美國CDC的FAQ有說明:如果接種後立刻打噴嚏,不需要重新給藥。)


那麼,誰適合鼻噴疫苗?

我認為它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替代選項」,特別是對於有嚴重「暈針」或「針頭恐懼症」的孩子。與其因為害怕打針而完全不接種,承擔感染流感的風險,那麼選擇用鼻噴的方式完成預防,絕對是利大於弊的選擇。

關於LAIV,我也另外單獨寫了一篇簡短的介紹,LAIV 鼻噴式流感疫苗:你需要知道的 5 件事(2025 版),大家可以參考。


3. 專為65歲以上長輩設計的「佐劑疫苗」


最後,是我們診所今年也特別為長輩引進的「佐劑流感疫苗」。65歲以上的長者,已經是台灣公費流感疫苗接種的第一波對象,為什麼我們還要引進這一款全自費的疫苗呢?這值得我們來特別介紹一下。

什麼是「佐劑」(Adjuvant)?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疫苗的「強化劑」或「催化劑」。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會自然老化、反應變慢。對65歲以上的長輩來說,打一般流感疫苗產生的抗體濃度和持久性,有時會不如年輕人理想。

「佐劑」這個成分,就是要加強刺激長輩的免疫系統,讓它「醒過來」,更用力地去認識病毒、產生更強、更持久的保護力。

佐劑疫苗的優點與根據?

美國CDC的「免疫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明確指出,針對65歲以上族群,優先建議使用「高劑量」或「佐劑」這類效果更強的流感疫苗。

多項研究證實,相較於一般標準劑量的疫苗,佐劑疫苗能夠在長者身上:
  • 誘發更高的免疫生成性 (Immunogenicity):產生更多的保護性抗體。
  • 提供可能更持久的保護:讓保護力能更好地覆蓋整個流感季。

那有缺點嗎?
  • 副作用可能稍微明顯:因為它強力地活化了免疫系統,接種後局部紅腫、痠痛的感覺,可能會比一般疫苗稍微強烈一些,但這也代表免疫系統正在努力工作!通常這些症狀在1-2天內就會緩解。
  • 費用:目前佐劑疫苗在台灣屬於全自費項目,且仿單建議的使用對象為65歲以上 的成人。
我們目前在施打的新型帶狀皰疹疫苗Shingrix欣剋疹,以及長者的RSV疫苗Arexby欣剋融,都是這樣的原理,在疫苗裡加上佐劑,來提供老年人更好的免疫生成性。

(後來我又單獨寫了一篇介紹佐劑型流感疫苗,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結論:李醫師的總結與建議


今年的流感疫苗選擇更多元,也更精準。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釐清觀念,做出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選擇。最重要的,還是要記得「預防勝於治療」。

李醫師的「一頁式」懶人建議

  • 學齡兒童(國小到高中職):跟著學校公費針劑走,及早同意書。若孩子極怕打針/暈針,可在門診評估是否適合鼻噴 LAIV(限 2–<18 歲)。

  • 18–64 歲成人:在台灣鼻噴疫苗沒有成人適應症,請選擇三價針劑(蛋培養或細胞培養皆可)。

  • ≥65 歲長者:可優先考慮佐劑型,沒有就三價針劑先打,不要等。

有任何問題,都歡迎來診所與我討論!祝大家都有個健康平安的秋冬!


建議閱讀






2025/08/04

鼻塞救星|無線電波射頻下鼻甲手術,一篇就懂!

 作者:李亦倫




0|前言:為什麼選擇「射頻」替下鼻甲瘦身?


下鼻甲射頻手術是下鼻甲減積眾多方式中的一種,目的在替因過敏、空汙或反覆感冒等原因造成長期發炎而肥厚的下鼻甲進行「瘦身」。

  • 溫度優勢:傳統電燒(electrocautery)動輒 >200 °C,易使組織碳化;射頻Radiofrequency(RF) 僅 60–90 °C,這個溫度可以快速讓組織『凝固性壞死』而不易碳化,因此破壞面積小、結痂少。
  • 黏膜保護:與門診常見的下鼻甲雷射手術相比,射頻作用在黏膜下空間,對表層黏膜破壞更低,恢復自然也更快。


1|RF 射頻是什麼?先搞懂「高頻電流」


  • 高頻 vs. 低頻:超過 100 kHz 的交流電稱為高頻電流;台灣插座僅 60 Hz,是低頻。

  • 無線電頻段的醫療應用:應用在臨床的RF常用電流的頻率為 350–500 kHz,雖落在無線電頻率範圍,但不是用來傳遞訊號,而是讓電流通過組織時因阻抗產生熱 -- 深層、小範圍、60–90 °C,達到消融或收縮的治療效果。

  • 為何安全?:高頻電流每秒改變方向數十萬次,不會刺激神經抽動,卻能產生穩定熱能;治療目標集中、週邊傷害少。


2|RF 射頻 vs. 傳統電燒:差在哪?


以簡單的圖表來比較RF射頻和傳統電燒的差異。




簡單一句話,RF無線電射頻和傳統電燒比較起來,能夠精準的在組織深層作用,而且產生的溫度低了許多,能夠減少對目標外的不必要傷害。


3|RF 在醫學的發展里程碑


  • 1980s|心臟科:心導管 RF 燒灼,治療心律不整。
  • 1990s|肝膽內科:肝癌 RFA,可以作為早期肝癌的治癒性選項,以及中晚期腫瘤的輔助治療。
  • 2000s|耳鼻喉科:下鼻甲縮小、軟顎/舌根射頻治療打呼與 OSA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 2000s|神經外科/疼痛科:RF 熱凝阻斷神經,減少椎間盤突出造成的慢性疼痛。
  • 2000s|泌尿科/婦產科:攝護腺肥大、子宮內膜熱消融。
  • 2002|醫美:電波拉皮收縮膠原,緊緻拉提。Thermage鳳凰電波上市,商業應用成熟。

總結:低溫、精準、不必全身麻醉,讓RF射頻成為臨床微創治療的首選技術之一。


4|為什麼「下鼻甲」老是塞住?





鼻腔有上、中、下 3 塊鼻甲,其中下鼻甲最靠近氣流入口,過敏原或感染一刺激就充血膨大,如果反覆發炎,造成持續性的腫脹,結果是:

夜晚側睡也會塞,呼吸得張嘴,白天講話鼻音重。

更嚴重者會出現嗅覺遲鈍。

當 鼻噴劑+口服藥 經過數月仍效果不彰,就可以考慮用 RF 來精準縮小下鼻甲體積。

有關下鼻甲和鼻腔的生理作用,可以參考以前的筆記文章 過敏性鼻炎可以開刀治療嗎?


5|下鼻甲射頻手術流程


  • 術前檢查:內視鏡檢查鼻中膈/下鼻甲;確認藥物治療失效且無嚴重(鼻中隔)彎曲。

  • 門診局麻:噴霧+棉片敷麻,局部麻藥注射,無須全身麻醉。

  • 射頻治療:探針插入黏膜下,依照下鼻甲肥厚的程度以及解剖構造,可以有數個入針點,射頻主機會偵測組織熱凝後阻抗的改變,自動停止作用,避免過度傷害組織。

  • 術後照護:當天返家,可正常生活。前幾天可能有流鼻水症狀,前兩週合併有比較明顯的鼻塞。1–2 週結痂開始脫落,呼吸逐漸暢通。6-8週後傷口完全癒合,達最佳效果,可維持2–3年或更久。(視過敏控制狀況。)




6|RF、雷射、電燒怎麼選?





健保有給付門診的下鼻甲雷射手術,以前在榮總我們常用的是KTP laser,在門診可以快速治療。

目前在診所則是使用Olympus Celon射頻機器,日本的Olympus收購了德國Celon之後,推出了第二代主機,更精準地釋放能量。

  

7|誰適合/不適合做下鼻甲射頻?


✅ 推薦族群
  • 長期鼻塞、夜間張口呼吸影響睡眠
  • 抗組織胺/類固醇噴劑效果有限或副作用明顯
  • 無嚴重鼻中膈彎曲、慢性鼻竇炎控制良好
  • 想門診局麻、當天返家、恢復期短

❌ 不建議
  • 凝血功能異常、急性感染期
  • 孕婦
  • 對局麻藥過敏
  • 年紀太小的幼童,無法配合局部麻醉者


8|門診常見 Q & A


Q:手術會痛嗎?
A:局麻針刺感+瞬間溫熱,多數人都能輕鬆忍受。

Q:會不會復發?
A:鼻黏膜仍會對過敏原反應,需持續環境控制與藥物保養;若數年後再肥厚,可重做或改其他手術。

Q:會影響嗅覺嗎?
A:射頻作用在下鼻甲深層,不碰嗅覺區,多數人因為鼻塞改善嗅覺還變好。

Q:能順便治打鼾?
A:可以!若軟顎/舌根肥厚,可同場加映射頻或合併鼻中膈手術,且光是改善睡眠時鼻塞張口呼吸的問題,很多人的打鼾就已經改善了!


9|傷口癒合的過程


不少人在做完『下鼻甲熱能射頻治療』後,回診時常會問:「李醫師,我從鼻子裡夾出來那一大坨是什麼?看起來好可怕!」

其實,那坨東西並不是「異物」,而是手術後自然形成的 痂皮(crust),也就是壞死脫落的鼻甲表層組織加上血塊、黏液與分泌物凝結而成。

在射頻治療中,下鼻甲內部組織受到熱能凝固,接下來幾天到幾週,壞死組織會逐漸被清除、再生。這段期間鼻內會形成厚厚的痂皮,看起來雖然驚人,其實是癒合的正常現象。

⚠️ 不要自己摳或硬挖!
這樣可能造成出血、延遲癒合,甚至引起鼻腔沾黏。建議術後持續用 生理食鹽水沖洗鼻腔,並依醫師指示定期回診清理。

就像皮膚燙傷後會結痂一樣,鼻子裡的下鼻甲也在「換皮」。
所以,下次看到那坨從鼻子裡被清出來的東西,不用害怕,那是鼻子在慢慢恢復呼吸暢通的過程。




10|李醫師的小叮嚀


  • 射頻不是萬靈丹:環境過敏源、二手菸、空汙仍要控制,尤其嚴重鼻過敏的患者,建議季節交替敏感時使用局部類固醇控制。下鼻甲肥厚治療後,局部類固醇更容易均勻分布在鼻腔內,達到控制發炎的效果,鼻過敏的控制可以『事半功倍』。
  • 手術前一晚睡飽,勿空腹;術後一週內避免劇烈運動。
  • 若大量流血、發燒或鼻塞變嚴重,隨時回診。


11|結語


射頻下鼻甲減積,就像替鼻腔做「精準熱縮小」:保留黏膜、縮小體積、復原飛快。

對於怕動刀卻飽受鼻塞、打鼾困擾的你,射頻正是介於藥物與傳統手術之間的友善選擇。

有興趣進一步評估?歡迎填寫術前評估表單👈,讓我們為你量身打造最舒暢的呼吸方案,讓你夜夜好眠、天天有精神!

2025/06/14

診間衛教: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免疫接種--單株抗體及疫苗

作者:李亦倫醫師




一秒認識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一種具套膜的單股RNA病毒,傳播途徑多為飛沫傳染,也可透過接觸傳染傳播。大多數顯性感染發生於1歲以下幼兒,嚴重感染會引發細支氣管炎與肺炎。


RSV的可怕之處


感染初期症狀和一般感冒差不多,不易分辨。

尤其成人得到RSV就像普通感冒症狀,容易輕忽。如果不慎傳染給自己照顧的嬰幼兒,或者體弱的年長者,這個族群通常會症狀嚴重。

病程會進展為明顯發燒合併咳嗽,鼻水也多,然後容易合併喘鳴聲。症狀惡化後,容易併發細支氣管炎或肺炎,造成呼吸困難,甚至需要住院治療。




RSV的分子結構和免疫相關性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是一種具套膜的單股RNA病毒,它的表面有兩種主要的蛋白,一種叫做融合蛋白(F蛋白),一種是醣蛋白(G蛋白),主要依照G蛋白可以分為A與B兩型。其中F蛋白(fusion protein)是RSV疫苗和單株抗體的標的蛋白

F蛋白(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是一種能幫助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醣蛋白,它存在兩種構型:包括尚未促進細胞膜融合時的前融合(pre-fusion, Pre-F)構型,當中包含特定的抗原位點,這些位點是中和抗體的主要標靶;以及在融合過程完成後重新折疊為更穩定且延展的後融合(post-fusion, Post-F)構型,這種構型間的變化是不可逆的。

而G蛋白(Attachment protein)則是透過與細胞表面的糖胺聚醣結合,促進RSV與宿主細胞的初始附著,在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及調節宿主免疫反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相較於F蛋白,G蛋白的高度醣基化,和它細胞外結構域中的兩個高度變異區,能幫助RSV逃避宿主的免疫反應和增加抗原變異性,因此得過RSV並無法終生免疫,會有嬰幼兒重複感染的問題。




RSV的特性以及症狀


RSV病毒造成呼吸道感染,透過F蛋白,病毒可進入宿主細胞。之後被感染的細胞會跟鄰近的細胞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團細胞的融合體syncyita,因此而得名。

藉由細胞融合的這種方式,病毒從上呼吸道一路往下傳播到下呼吸道

症狀輕微時跟一般感冒類似,包含流鼻水、鼻塞、咳嗽、打噴嚏,有時候會發燒跟肌肉痛。

症狀明顯的多為嬰幼兒以及年長者,容易有呼吸急促,呼吸聽診明顯有喘鳴或是濕囉音,甚至幼兒可能因為呼吸不順暢無法進食造成脫水。嬰幼兒住院的原因,多為呼吸窘迫以及進食困難脫水。

症狀嚴重可能會造成肺炎、肺部疾病惡化(像是氣喘惡化)、心肌梗塞、心衰竭惡化和死亡。

RSV病毒感染對於不同年齡層和疾病史的影響性不同,容易重症的高危險族群包含一歲以下的早產兒六個月以下的嬰兒年長者、有氣喘的孩童、有免疫系統疾病、有肺部或心臟疾病的人。因為這些族群除了免疫力不好,病毒容易造成比較厲害的發炎反應之外,他們更是下呼吸道氣體交換功能受阻時,無法承受的族群。


我們藉由下圖再來複習一下嬰兒得到RSV可能會有的症狀。




RSV的傳染方式與傳染力


主要透過受感染者的大型鼻咽分泌物顆粒飛沫傳播,但是它在堅硬的固體表面可存活數小時之久,所以也可能藉由直接接觸傳染。因此,咳嗽、打噴嚏都會散播病毒,另外病毒在皮膚或手套表面可以存活幾個小時,直接接觸口鼻,也是有機率感染。

RSV的傳染力很強,它的R0值(自然傳染係數)略高於流感病毒,因為感染後對嬰幼兒的影響較大,所以在流行季節(北半球的10到3月),是托嬰中心以及幼兒園聞之色變的大魔王。

感染宿主後潛伏期為2至8天,健康個體感染發病後平均3至8天具有傳染力。在某些研究顯示,在嬰幼兒與免疫功能低下者可排出病毒長達4週。


RSV對健康的危害


RSV病毒感染對於兒童以及年長者是個重大的健康威脅,住院率以及死亡率都明顯高於一般成人。

它是一歲以下幼兒呼吸道感染後需要住院治療的一大原因。另外,以美國為例,年長者因為RSV感染造成的住院人數以及死亡人數又比兒童更高。

除了年齡,慢性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心衰竭、糖尿病)也是影響感染後重症的重要因素,並會影響後續併發症(心血管疾病,如心衰竭、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發生的機率。 


RSV的預防


主要是針對染病後重症高風險者施打疫苗或是單株抗體來形成免疫力immunization。

非疫苗的預防措施則和大部分病毒相同:減少傳播。發燒咳嗽症狀明顯者不上學,勤洗手以及在通風不良且人群密集處戴口罩。

近年來醫學界發現RSV的前融合F蛋白(Pre-F)是最佳的免疫目標,它能誘導人類免疫系統產生高效中和抗體。以此為基礎,自2023 年以來,包括蛋白質次單元mRNA技術的疫苗,陸續在成功的臨床試驗後獲得核准上市,替不同年齡層的對象和高風險族群提供了多樣的預防選擇。

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人體的免疫系統,形成可以阻斷病毒的抗體,達到主動免疫的效果。目前的RSV疫苗是透過基因重組製造出RSV的特定F蛋白,施打疫苗後讓人體的免疫系統形成抗體,等到真正病毒入侵時可以殲滅它。就像是太平時期,訓練國家的軍隊,設定特定假想敵,儲備戰力;等到敵人入侵時可以有防禦能力。

但是因為嬰幼兒免疫生成性比較不好,直到目前仍沒有嬰幼兒合適的RSV疫苗。

那怎麼辦?!第一個方法是讓第三孕期的孕婦,在懷孕32-36週時接種疫苗,剛好趕得上讓新生兒一出生就透過胎盤輸送的母體抗體獲得被動免疫。不過如果預產期剛好是4/5月的寶寶,因為等到秋天RSV流行的時候,這些母體抗體差不多也不夠了,所以建議有需求者,可以考慮第二招,就是新生兒出生後在流行季節前接種單株抗體。

利用基因重組製造人類的IgG單株抗體。也是以RSV的F蛋白為假想敵,用已經製造好的單株抗體,直接施打在嬰幼兒。相較於疫苗施打需要一段時間形成保護力,單株抗體施打後,嬰兒可以立即獲得免疫力保護。就好像我們來不及潛艦國造,美國直接送你兩台航空母艦即戰力的概念。

因為所費不貲,台灣政府目前是針對最高風險的早產兒以及肺部發育不全的新生兒,出生後給予每月一劑,最多連續六個月的單株抗體,來提供這些新生兒保護。這種短效單株抗體在體內一段時間就會瓦解,所以須連續施打六個月,整體費用相當可觀。

而自2024年底起,在台灣,長效型的RSV單株抗體也上市了。施打一劑至少可以保護五個月,所以高風險的幼兒,就可以在每年的RSV流行季節前施打,幫助他們平安度過RSV流行季節。

我這裡簡單整理一個目前RSV免疫接種的比較表格,參考的內容是各廠商的仿單以及美國CDC的接種指引,給大家參考。




小結


RSV在一般成年人以及青少年的症狀和普通感冒雷同,但是在年長者以及新生兒可能造成嚴重呼吸道窘迫而需住院的狀況。

目前的做法是針對高風險的老年人建議施打疫苗;至於新生兒,可以藉由第三孕期孕婦施打疫苗,或是在RSV流行季節前,施打單株抗體形成被動免疫,來獲得保護。

為了讓大家可以更容易了解嬰兒得到RSV後的嚴重性,提供下面幾個不錯的影片讓大家參考。

最後的資料是美國CDC目前最新的RSV免疫接種指引以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的建議。


難以呼吸的痛:RSV寶寶的心聲


一朝RSV,十年喘吁吁! 爸媽不能不認識的「新生兒呼吸道融合病毒」!


嬰兒感染RSV(呼吸道融合病毒)吃化痰藥、氣管擴張劑、拍痰都無效!讓張學友失聲的病毒,如何照顧與預防?|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長效型RSV單株抗體 Beyfortus仿單

Clinical Guidance for RSV Immunizations and Vaccines 美國疾管署RSV免疫接種以及疫苗臨床指引

淺談呼吸道細胞融合病毒及現行預防策略(社團法人台灣感染管制學會 感染控制雜誌第35卷二期 114/04)

2025/05/05

診間衛教:鼻咽癌

作者:李亦倫 (文章同步發表於林口微笑 臉書粉絲頁)

#診間衛教 #鼻咽癌 #六大症狀 #頸部腫塊 #中耳積水 #影片分享     

大家好,我是李醫師。
這次來帶大家快速認識,也算是台灣特有高發生率的重大疾病,鼻咽癌。




影片說明 


患者是一位44歲的成年男性,來看診的主要症狀是右上頸部摸到腫塊,大約注意到一個多禮拜。其他症狀他自己沒有特別描述。

觸診時發現是單側多發性「頸部淋巴結腫大」,而且大於兩公分,沒有明顯疼痛,病患也沒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我快速看了一下耳鏡,結果跟頸部腫塊同側的耳朵有合併「中耳積水」!

當下立即就幫病患做鼻咽內視鏡檢查:頸部腫塊+同側中耳積水,在台灣,鼻咽癌的診斷已經呼之欲出。鼻咽喉內視鏡檢查確認右側鼻咽部有腫塊,所以立即轉診病患至醫學中心做後續處理。

後續鼻咽切片確認為鼻咽癌,病患數月後來診所,已經做完所有鼻咽癌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


鼻咽癌的成因 


主要是「基因遺傳」和「EB病毒」。

全世界鼻咽癌患者高度集中於中國東南沿海(廣東省為第一熱區),香港,台灣以及新加坡。一等親有鼻咽癌的群體,發生率也會明顯增加。所以基因遺傳被認為是主要的一個危險因子。

和其他頭頸癌因抽菸或吃檳榔等致癌物引發不同,鼻咽癌和抽菸等行為並無明顯相關性。目前認為的主要致病原因是:在體質特殊的群體(和遺傳高度相關),因為EB病毒感染之後誘發上皮細胞基因突變,引發後續一連串鼻咽上皮失控的生長,變成癌症。但是確定機轉為何,目前還沒有定論。

EB病毒的感染,還跟另外一個惡性腫瘤有關,就是淋巴癌。(EB病毒,是人類身上第一個被證實,病毒感染可能誘發癌症。)

另外因為廣東人喜好燒臘以及煙燻飲食,過去亞硝酸鹽也被被認為是鼻咽癌的致癌因子之一。

補充:其實EB病毒是人類很常見的感染,大約九成的成年人都曾有感染過它。在青少年時期感染EB病毒,反應通常比較強烈,可能會出現發燒疲倦,喉嚨腫痛,頸部淋巴結腫大,甚至肝脾腫大以及全身性紅疹等問題,被稱為傳染性單核球增生症 infectious mononeucleosis。整個病程會拖到2-4周,是一個青少年染病比較嚴重的病毒。至於為何在某些人身上後續會引發癌症(鼻咽癌或淋巴癌),以及如何避免這個機制運行,是目前醫學研究努力的方向。)


鼻咽癌的六大症狀 


我們可以從最早期的可能症狀說起(排列順序為症狀可能出現的先後次序)


清晨咳痰帶血絲


這可能是鼻咽癌最早期的症狀之一。




鼻咽上皮因為腫瘤而容易有破皮傷口,引起少量出血,通常病患是在倒吸鼻涕之後,發現咳出來的分泌物有少量血絲,尤其是清晨的第一口痰。

這個症狀比較容易被忽略,因為和呼吸道急性感染,或是其他鼻炎鼻竇炎的症狀重疊。病患如果原本就有鼻過敏或是鼻竇炎,更容易忽視這個最早期症狀。而大量鼻出血的情況反而少見。


鼻部症狀


例如鼻涕倒流的感覺,鼻塞等,和上面第一個症狀相同,容易被忽略。




耳部症狀


因為鼻咽癌好發在鼻咽部外側,就在我們的耳咽管開口附近,所以容易在早期就影響到耳咽管功能,造成耳悶塞感等症狀。嚴重的可能還會合併中耳積水而導致聽力受損或是耳鳴等症狀。




不過和鼻腔症狀一樣,這些耳朵相關症狀在慢性鼻炎或鼻竇炎的患者可能也會出現,因此同樣可能被病患甚至醫師忽略。

臨床上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鼻咽癌擠壓耳咽管造成阻塞的症狀,通常都是持續且單側的。所以遇到「持續且單側耳咽管症狀」(耳悶塞或是中耳積水引起聽力下降或是耳鳴),在台灣以及其他高風險族群(廣東香港新加坡的華人),建議一定要排除鼻咽狀況!(如果反射鏡看不到就用內視鏡檢查!請健保署審查委員不要再砍我們的檢查了!🙏)


頸部腫塊


這是病患前來就診最常見的原因:脖子摸到硬塊! 




最常見的位置是在上頸部靠近耳下以及下頷的位置,通常比較硬,大於兩公分,而且無明顯疼痛,且沒有感冒症狀的淋巴結腫大。不過出現這個症狀,代表腫瘤已經藉由鼻咽部豐富的淋巴循環,轉移到頸部淋巴結了!


頭痛


當鼻咽癌往外往上,侵犯到鼻竇或是顱底,就可能引發頭痛。某些少見的上行性生長的鼻咽癌,以頭痛為唯一表現,是臨床診斷的挑戰之一。


顱神經侵犯症狀


人體有12對顱神經,經由頭顱骨底部的裂縫鑽出來去支配周邊標的。當鼻咽癌往上生長,就可能經由這些天生的「破口」造成顱神經侵犯的症狀。




其中最常見的是顱內海綿竇cavernous sinus裡面的神經,包括CN III, IV, V2/V3, VI。

尤其第六對外展神經,因為在位於海綿竇的內下側,所以是最常見或是最早受影響的顱神經。病患會出現複視現象(受影響的那邊眼球無法外展)。

另外侵犯第五對三叉神經則是顏面麻木感,若是侵犯的更遠,影響到第12對舌下神經,則是舌頭活動受影響。

出現顱神經受侵犯的鼻咽癌,已經屬於比較後期的腫瘤,預後比早期腫瘤差。


總結 


鼻咽癌在台灣是不可忽略的存在,全世界發生的熱區就是中國的廣東廣西,香港,以及新加坡和台灣這些國家。

鼻咽癌並非不菸不酒就沒有風險,它的成因可能是因為特殊體質的人(和遺傳相關),在很常見的EB病毒感染之後,因為未知的機轉,造成了鼻咽上皮的癌化。

鼻咽癌早期不容易有明顯症狀,而自己最容易發現的症狀是頸部腫塊。

如果持續有單側耳悶塞或是有清晨咳痰帶血絲,請務必給醫師診視,以利早期診斷鼻咽癌。

2025/04/10

診間衛教 中耳積水與腺樣體

 作者:李亦倫 (同步分享於診所臉書粉絲頁)




#診間衛教 #中耳積水 #腺樣體肥大 #影片分享 

大家好!我是李醫師。今天我們來分享兒童常見的呼吸道「問題」,中耳積水。

在這裡,我刻意用「問題」,而不是「疾病」這個名詞,是因為有些中耳積水幾乎沒有症狀,而且可能一直沒有被發現。因此不一定需要將它視為一個疾病,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它還是需要被處理的。

中耳積水,顧名思義就是原本應該充滿空氣的中耳腔存留著液體。

最主要的致病原因,就是連結中耳腔到鼻咽腔的耳咽管無法有效率的讓空氣流通。

這個現象可能是跟感染有關,例如鼻竇炎合併急性中耳炎之後,積存在中耳的分泌物無法排除,持續留在中耳變成中耳積水;

也有可能只是單純的中耳腔負壓,(因為耳咽管無法通氣,中耳腔的空氣逐漸被吸收,就像一個放很多天扁掉的氣球),負壓環境讓中耳腔的黏膜滲出液體,並且因為耳咽管無法通氣而積累在中耳排不出去。在這種情況下就不一定有細菌感染以及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狀況。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某個跳出來的中西醫廣告,特定醫師批評耳鼻喉科「只會」給抗生素或用中耳通氣管手術來治療中耳積水,是根本上錯誤的方式,然後應該要blah, blah, blah……

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拿30%的事實,去做100%的論述,而刻意視而不見或是不去討論其他70%的狀況。

其實治療中耳積水,本來就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也不一定需要用中耳通氣管手術。我在去年分享的衛教文章,最後面的問與答,就有說明上面的這些問題。


其中包括「中耳積水如何處理?」「沒有症狀的中耳積水是否一定要治療?」「持續沒有改善的中耳積水如何處理?」 可以讓大家知道,中耳積水沒有一定要使用抗生素,也不是一定要做手術。但是,判斷何時該使用藥物,以及何時需要手術介入,不就是專業醫師該做的事情嗎?怎麼變成我們都在亂搞?!用詆毀別人來成就自己,非常不可取。

所以大家要充實自己的科普常識,才不會被網路上某些偏頗的資訊干擾。

最後,附上一個簡短的影片,讓大家能快速理解中耳積水在耳鏡檢查下的狀況,以及為什麼小朋友的腺樣體肥大跟持續或是反覆中耳積水會有關係。

也歡迎大家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真心不騙,是實在又不譁眾取寵的衛教影片喔!

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 YouTube頻道

#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
#扶輪公園對面 #大樹藥局旁

2025/03/23

富士見之旅/2025農曆新年/筆記

作者:李亦倫




一直以來,富士山都在我的人生旅遊清單,去過日本那麼多次,卻一直沒有機會真正一睹芳澤。

我最接近她的一次是去鎌倉湘南海岸,遠遠地想像著雲裡朦朧的她;再來就是東京回台北的班機上,以上帝視角看到她的真面目。




所以這次,為了能夠清楚的看到富士山,特別選在農曆春節的大年初一出發。

因為冬天乾燥濕度低,天氣穩定,是一年之中最容易看到富士山的季節,而且山頂積雪的富士山就是美!(2024年底富士山的初冠雪還創紀錄的晚,到11月7日才出現。)

我和家人在富士五湖區停留了三個晚上,很幸運的前三天都是大晴天,讓我們可以把富士山看好看滿。

最後一天要離開西湖,前一晚竟然下起大雪,外面一下子變成雪白的銀色世界。

可惜當天已經要回東京,要不然晴天的富士山加上雪地,簡直是攝影者夢寐以求的畫面。(還是留著一絲絲遺憾,可以成為下次再來的理由!)

上次在門診,還有一位小病人的媽媽跟我分享富士山攻頂的經驗,希望有機會也能挑戰!

在日本的文化裡,看到富士山會好運一整年 ,在這裡,把我的好運分享給大家,祝大家幸福又健康!

對行程裡面的拍攝地點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看一下我的旅遊筆記。(這次就不寫落落長的遊記了,因為真的時間不夠😆,就重點整理一下相關資訊。)


確認富士山能見度的工具


To see is to believe! 

儘管氣象預報告訴你當天是晴天,考慮到某些突發狀況,例如雲層的遮蔽或是太陽逆光,可能干擾攝影,自駕旅遊的人可以在出發前往富士山景點前,用手機查看一下live camera的即時影像,免得敗興而歸。

除了利用iPhone內建的『天氣』和日本氣象協會的『tenki』兩個app來預估天氣狀況和能見度之外,我也會用有提供live cam即時畫面的網站和YouTube頻道,確認準備到訪的景點,富士山的能見度如何。

整理一下這次主要參考的網站。


拍攝富士山的地點


我們先了解富士五湖和富士山的方位,大約是以富士山為圓心,畫成半圓形在上方(北方)。其中河口湖在富士山正北方,山中湖是正東面,西湖/精進湖和本栖湖則是在偏西面。




所以上午的時候,我們在山中湖往富士山方向看會是順光;下午的時間,則是要開到精進湖或是本栖湖看富士山才會是順光方向。

至於河口湖本身的位置有點尷尬,大概只有清晨以及傍晚,日光視角低的時候才比較好拍照。因此河口湖除了搭乘大眾運輸方便,購物飲食景點集中之外,並不是我清晨拍照最理想的選擇。不過作為富士山旅遊的hub,倒是滿方便的。(河口湖是富士五湖區的中心,但是位於富士山正北方,所以清晨和傍晚的太陽都是斜射,不是真正的順光。)

接下來就分別條列我們這次選擇下午和上午,光線適合拍照的景點。

如果你是開車來,真的不用遲疑,下午往西邊,上午在東邊,就對了!除非那天能見度不好,那就安心走自己原本規劃的行程,因為去哪邊看富士山都差不多。


下午順光景點


1.精進湖 他手合浜



- 車子可以直接開到湖岸邊,下午順光很好拍。很推薦!

- 回河口湖時經「鳴澤冰穴」在Road 139往南看,路邊靠邊停車就可以拍到清楚的富士山。













2..西湖根場浜 


- 車子可以開到靠近湖岸邊,也有停車場。從精進湖回河口湖的時候會順路經過。




3.本栖湖

  
- 很靠近精進湖,但是停好車只能遠逃,無法走到岸邊,這次我們沒去。

- 是千元日幣紙鈔上面富士山湖景的取景地。


上午順光景點


1.山中湖平野之浜


- 車子可以開到岸邊,超級推薦!

- 有小水池可以拍假的逆富士和人倒影。(水池湖面小,比較沒有大的波瀾。)












2.山中湖交流廣場kirara 旁停車場


- 有一小段木棧道通向富士山及河口湖,好拍。one of the best photo spots for Mt. Fuji.

- 車子停平野之濱也可以走到(反之停這裡也可以走到平野之濱),跟平野之濱一起安排。






3.山中湖明神山展望台


- 有少數停車位,更往上開的三國垰停車場車位更多,從三國垰停車場那裡可以走一段trail到Myōjinyama 鉄砲木ノ頭(這附近的制高點,景更好,但是只能徒步走路到達),但是要注意天氣,可參考這個網站

- 明神山全景觀景台,天氣好時景觀很棒,開車直接到,不用走路。想多走一走,可以停三國垰停車場。










4.長池親水公園東停車場


- 東停車場走下來就可以拍照,有木棧道。

- 這裡似乎水波比較平靜,早晨8點出頭經過,還能拍出逆富士。推薦天氣好的清晨順光開過來。不用早起,你可以輕鬆拍到逆富士!




5.產屋崎駐車場


- 有停車場在路邊。

- 走下來岸邊,在河口湖大橋旁(遊湖船天晴號在此折返)。

- 湖山亭產屋和Kukuna酒店在停車場旁。

- 比河口湖北岸(秀峰閣)更靠近富士山,路邊停車方便。






6.新倉山淺間公園展望台


- 停好車走到神社,再爬398階,帶長輩就沒去爬了。殘念。

- 櫻花季超級熱門景點。


7.河口湖天上山公園


- 建議8點半左右一開始就上山,避開纜車人潮。

- 有興趣可以趁一早上去9點出頭先去排swing盪鞦韆。可以拍出盪鞦韆加上富士山。

- 整體而言view不錯,等同河口湖版的山中湖展望台,上山搭纜車很容易,但是天上山公園這裡幅員不大,接近中午遊客多,很容易擠爆,旅遊品質不好,要來就必須要一早上來。




8.河口湖大石公園


- 超大停車場。

- 可怕的團客景點,自然生活館有土產店。雖然東西多,但是有些物品竟然比古民家cafe貴一點。

- 下午來逆光。




住宿



山中湖民宿


說來話長,簡單的說,原本提前在Klook上預訂到的Kukuna出包,所以我們臨時找到在山中湖平野之浜的民宿,就在山中湖畔。對於要在晨曦光影下捕捉富士山美景的攝影愛好者很適合。走路兩分鐘到山中湖,徒步5-10分鐘可以到平野之浜。




西湖古民家LiveGrace


150年歷史的古民家,現任的屋主整修後交給物業管理公司負責出租。入住當晚深夜下大雪,隔天整個村莊變成銀白世界。













吃吃喝喝


古民家カフェ KONOHANA


(以下擷取自cafe官網說明)
大澤野家住宅是一棟忠實還原於江戶時代末期(1861年)建造的傳統房屋。
在保留歷史痕跡的同時,這裡經過改造,成為一間充滿現代和風氛圍的悠閒咖啡館。

店內設計為寬敞的開放空間,四周以整面玻璃牆打造,讓您可以一邊欣賞四季變化的自然風景,一邊享用使用當地食材製作的咖啡館美食。

此外,這裡還設有一間立飲咖啡吧,提供獨家口味的義式冰淇淋和現沖手滴咖啡,並有一間精選商店,販售以富士山周邊「食」文化為主題的雜貨商品。








(未完待續)